第144夜 压力与肠道(2 / 2)

加入书签

就拿最平常的一日三餐来说,吃饭时不要有负担,不要火急火燎,不要三心二意,而是应该轻轻松松地享受食物。

这点对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肠脑和大脑是同步发育的。吃饭的时候不要在电视机前蹦来蹦去,家长也不要给太大压力,不要动不动就斥责“不吃完饭就别离开饭桌”。

当然这些问题成年人也同样应该注意,越早改变坏习惯对身体就越好。任何一种紧张情绪或者压力都会激活阻碍消化的神经,这不但会使吸收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会减缓消化工作,让肠子背上沉重的负担。

利用已有的肠道知识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看看它们在生活里都能怎样被运用起来。市面上有卖一种旅途中防晕车晕船的口香糖,它的效果主要是通过麻痹肠道内神经来实现的。

神奇的是,吃了这个口香糖,不但恶心的感觉没有了,而且经常恐惧担心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那是不是说,即使没有恶心的感觉,如果是肠道引起的心情低落、担心、害怕或者其他什么负面情绪,只要嚼了这个口香糖就可以暂时麻痹掉焦虑的肠子?

同理,酒精在抵达脑神经前会首先抵达肠神经,所以“喝一杯酒放松一下”,有多少放松的是脑神经,而又有多少放松的是肠神经呢?超市里卖的各种酸奶琳琅满目,它们里面含的究竟是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reuteri)还是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animalis)呢?哪种又对身体更好?

这些你都可以留意起来,然后自己拿自己当小白鼠测试一下。

目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rum)和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infantis)已经应用于帮助激燥性大肠症患者减轻疼痛。

对抗经常性的腹痛,简单地服用一些治疗拉肚子、便秘或者解除痉挛的药物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突发的症状,但是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作为进一步治疗,患者可以尝试忌口不耐受的食物,或者重建肠道菌群。如果还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那我只能掏出最后的大招了——修复神经屏障。

可惜到目前为止被证实有效的修复神经屏障疗法真是少之又少,而催眠疗法正是其中的一种。

真正好的心理疗法就相当于给神经做了一次复健体操。它可以让神经放松,然后再教会神经怎样在正常状态下去工作。当然,脑神经可比肌肉要复杂得多,所以给脑神经的复健练习可不能像肌肉的复健练习那样那么循规蹈矩。作为教练,催眠师的常用道具是神游或者联想力,而通过这些催眠练习疼痛信号应该可以减缓,对某些特定刺激的感知方式也可以得以调整。

肌肉训练时练习得多的部位就会变强壮,神经也是一样,频繁使用一个神经的话,它就可以被强化。

做这些训练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找个专业可靠的催眠师。电视里演的那些催眠术都是骗人的把戏,与电视里的相反,做真正的催眠练习时患者必须神智清醒,因为所有的练习都要依靠患者自己掌控。

实践证明,催眠疗法对于激燥性大肠症患者非常有效。接受了治疗以后,很多患者都明显减少了用药剂量,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停止服药。

尤其是对小朋友而言,一般性的药物治疗只能将疼痛感平均降低至40%,而催眠疗法则可以降低到10%,后者的效果远胜于前者。

和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高校的综合诊所一样,现在有的医院已经可以向患者提供一些特别针对肠胃问题的综合治疗方案,萨尔布吕肯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患者除了患有肠道疾病外,还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抗抑郁药,但很少会解释为什么这个药管用。

原因很简单,因为医生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药物的原理还没研究出来呢。

其实是科学家先发现了这类药物可以让心情变好,然后才开始着手研究这后面隐藏的药理,时至今日,科学家也没能找到清晰合理的解释。

几十年来科学家的猜测都集中在血清素上,它被称为“幸福荷尔蒙”,科学家猜测吃了抗抑郁药可以增加体内的血清素。但是最近科学家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又有了些新的发现:在服用了抗抑郁类药物后,神经变得更具可塑性。

所谓的可塑性就是指神经自我改变的能力。

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之所以会觉得如此迷茫,是因为这时候神经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凡事无定数,一切皆有可能,周围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诱惑。

青春期差不多到25岁才彻底结束,从这时起神经会稳定下来,开始根据之前学习到的经验模式工作。

那些实践证明可行的事,神经会继续这么做,而那些令人不快的经验教训,神经就会注意绕道避行。

所以青春期那些无缘无故的愤怒和大笑都会一去不复返,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墙上各种偶像的海报。

虽然神经不再那么容易重新塑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也倒是件好事,稳定的神经让情绪和思想也开始稳定下来。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神经固定在了消极的思维定式上:“我根本就是一无是处。”“我真是一败涂地,永远都不会成功。”……

与之类似的是,焦虑紧张的肠子也可以把这种信号根深蒂固地留在头脑里。抗抑郁药可以提高神经的可塑性,这样就有机会改变这些消极的思维定式,要是能同时进行心理疗法辅助治疗,就会减低“溜溜球”(病情反复)的风险,疗效会更为明显。

市面上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比如百忧解(一种治疗精神抑郁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恰恰是这些副作用透露给了我们另一些有关血清素(“幸福荷尔蒙”)的重要信息。

服过这种药的1/4的人都领教过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恶心,腹泻,长期服药还会引起便秘。

这些副作用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肠脑的神经受体和大脑完全“雷同”,所以抗抑郁药总是自动地同时作用于肠脑和大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格尔森(MichaelGershon)把这个想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自问道:是不是这些抗抑郁药物可以作用在肠脑上但不一定能抵达每个人的大脑?而那些药效没法抵达大脑的人会不会深受其害?

这个想法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人体内自身的血清素中有95%最终是由肠道细胞生成的。

血清素可以帮助神经增加肌肉收缩,同时它也是神经间传递信息最重要的一种介质。如果肠道里血清素的作用被改变了,大脑可能就会从肠道中接收到全然不同的信息。

所以尽管有的人生活中一切正常,但还是会突然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也许这个时候应该是他们的肠子去看心理医生,而不是脑袋。

如果你备受恐惧或者抑郁折磨,别忘了检查一下,这个感觉是不是你的肚子给你的,尤其是当你压力过大或者可能对某种食物不耐受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件事的原因或者责任都在于大脑或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人”代表的含义可不仅仅只有大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