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夜 隐身的伴侣(2 / 2)

加入书签

当蠕形螨过量繁殖,再成批死亡,腐烂的尸体在毛囊或皮脂腺内液化,则引发皮肤发炎。

而在人群中,蠕形螨造成的疾病发病率达到14%左右。

疥螨。这是比蠕形螨更亲近人类的一种螨虫。疥螨不满足于毛囊、皮脂,而是深居皮肤表皮角质层中,取食角质组织和淋巴液。

雌雄疥螨同样在皮肤表面交配,此后雌螨开始用螯枝在角质层上挖掘隧道,产卵在孔穴中。

几天后,刚孵出的幼虫走出皮肤活动与成长。它们在人体皮肤上生活2~4周后,则重复着父母的老路,继续交配与钻隧道。

这时受苦的宿主皮肤上出现一道道波浪状的鳞状线则是“隧道”痕迹。

这些“隧道”通常在手腕、手指之间,或者腰部皮褶等部位。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人类剧烈的瘙痒和红肿体验。

通常疥螨更多是寄生在猫、狗等动物身上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沦为猫奴、狗奴,疥螨也就转移到人体身上。

每年全球大约有3亿人不幸患上疥疮。

除了这三种较为常见的螨虫之外,其实围绕人类的种类还有很多。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5万多种螨虫,而在人类居住环境中生存的就有40多种。

螨虫为患的惊悚事实令人惶恐,人们也因此对螨虫深痛恶觉。于是人们奋起反击,浩浩荡荡的除螨行动开展了许多年。

夏天的烈日下,架在竹竿、阳台上的被褥、枕头就是人们的集体宣战。老一辈的家长如此教导我们对抗螨虫,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难道就没有一些新创意高科技?

再说如今一些小型公寓不再方便晾晒大被子,而许多年轻工薪族也总以没时间推脱家务。

于是有的商家抓住这个痛点,推出了形形**的除螨服务。既然传统的晒被子方式是公认的除螨大杀器,于是商家就开始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太阳照射除螨,容易让人认为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在发挥作用。于是商家打折紫外线除螨的噱头,纷纷推出各种紫外线除螨仪。只需看着除螨仪的紫外线灯,出门一天回来后就能重获干净无螨的家?

市场上出现了号称“0.93秒除螨”、“253.7纳米波长紫外线除螨”等看似满满科技感,实则天方夜谭的产品。

前文也提到螨虫的宜居温度只在20多摄氏度。烈日晒被子其实是用高温杀死螨虫,而并非紫外线的功劳。紫外线的作用也并非全无,但即使在30W紫外线灯持续一小时的照射下,才能杀死小部分螨虫。但即便如此,一张轻薄的纸巾就等抵挡紫外线的杀伤力。

而市面上绝大多数紫外线并不会做到如此高功率。大部分的紫外线灯管只能达到3~5W,用到10W以上的也只在极少数。不仅对杀死螨虫基本无效,而紫外线照射下,即使杀死了螨虫,它们的尸体呢?螨虫残留的尸体依然作为过敏原存在,依然危害着人们。

0.93秒根本不能除螨,而253.7纳米波长更是空穴来风。紫外线在阳光中的波长范围为10~400纳米。根据光量子能量公式,波长越短,能量越大,照理来说杀螨虫能力也越强。而介乎其中的253.7纳米,其实只是商家节省成本的巧妙计谋。因为这个波段左右的紫外线灯管,成本造价几乎是最低廉的。

于是,又衍生了另外一种拍打式除螨仪。通过机器拍打被褥衣物,甩拖紧黏其上的螨虫,甚至号称每分钟拍打上千次。

这种拍打形式同样作用不大。高频率的拍打意味着振幅小,这种力度不足以让螨虫的螯枝脱离对棉织物的坚韧抓取。

琳琅满目的除螨仪器标榜着虚伪而无效的高科技,收着许多消费者的智商税。实际上暴晒太阳的除螨土方法,才是最安全有效的智慧。而不需要高科技,凭借吸尘器的强效物理吸除就能清除混杂在尘土中的尘螨。

对于脸上的蠕形螨,与其信奉各式洗面奶,不如用几次硫磺皂进行深度清洗去除。不过这种方式也不能常用,因为硫磺本身对皮肤也有一定的损害能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