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夜 隐身的伴侣(1 / 2)

加入书签

螨虫被认为是已知最强烈的过敏源。它们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每夜成群结队地与人们同床而眠。在“三月不晒被,百万螨虫陪你睡”的恐惧中,商家纷纷推出高科技除螨神器。

人们心想各种昂贵的除螨仪总能把螨虫除干净吧,但其实反而深陷除螨骗局当中。

螨虫通常生命周期只有三、四十天。但在有限的生命中,它们争分夺秒地繁殖后代。惊人的繁殖能力让螨虫持续伴人类同行,成为永久的隐患。

而当生命结束,螨虫留下的尸体以及排泄物,才是人们的噩梦——作为过敏源引发炎症等疾病。

以下三种螨虫,则是让人闻“螨”色变的主要源泉。

尘螨。这是一种有着八只脚的节肢动物,寻根问祖起来,它还是蜘蛛的远房亲戚。不过尘螨在个头上可就小多了,以至于人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存在。

凭着不为人见的天然优势,它们开始侵占人类家居,引起人类恐慌。

尘螨与灰尘混为一体,藏匿于沙发上、地毯上、床上、枕头里,甚至你最心爱的绒毛娃娃中。这样的每30克灰尘中,就可以有多达42000只尘螨。

尘螨乐此不疲地与人同居,蹭着人类不经意的一切馈赠。

它们每日的食物,则来自于这个屋子里人类或动物掉落的汗液、皮屑和毛发。短暂的生命周期中,繁殖与死亡不断更替,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困扰。

每只螨虫附带着12种以上的过敏原,“捉弄”着易敏感人群。而它们则依然安之若素,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等着看好戏。

当螨虫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们视觉上还没发现它们的存在,但身体已经有反应了。身上经常红肿瘙痒、鼻炎困扰多时难以彻底康复、时长感到呼吸不顺畅……

这些都可能是人体对无处不在,却无处可寻的尘螨产生的不良反应。当它们寄生在身上时,则可能引发荨麻疹、特异性皮炎等皮肤疾病。而它们也可能随人们呼吸道进入身体,引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尘螨虽然广泛地寄居人类家中,但对环境也是有严格要求的。通常温度22~26℃、相对湿度75%~80%的环境是它们最喜爱的生长环境。于是相对干燥的北方而言,温暖潮湿的南方也就更受螨虫青睐。

对一百多户广州家庭进行灰尘调查就发现,99%的床褥样本中都存在尘螨过敏原。直观的数据统计下,人们对于贴身相处的尘螨更加恐惧了。

蠕形螨。蠕形螨与尘螨的身材体型有些差异,喜好也不太一致。这种螨虫不像尘螨一样爱和尘土混在一起,它们开始寻求与人体更亲密的接触。

蠕形螨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毛囊螨,另一种是皮脂螨。相对应地,它们分别喜欢生活在人体的毛孔、毛囊中,和脸上油腻的皮脂腺中。

由于人脸上的毛孔和皮脂腺比其他部位更多,这也成了蠕形螨的最佳居住地。一个毛囊中就常常有6个以上的螨虫居住,多时可以达到18条。

它们白天在脸上潜伏起来,到了晚上则出来散步、觅食和交配。它们以皮肤分泌的皮脂、脱落的角质为食。而且没错,蠕形螨甚至嚣张到在你的脸上交配。

等到夜晚寄主已经熟睡,毛囊里成熟的毛囊螨则悄悄爬到体表。干柴烈火的午夜寂寥时分,雌性毛囊螨与雄性毛囊螨开始在毛囊口进行交配。结束后,雄螨随即死去,而雌螨则钻回毛囊内产卵,孵育下一代毛囊螨。

也许你难以想象,有些人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脸上生活着几百只虫子。而这种人可能是我们每一位。

1842年,法国科学家最早在人的耳屎里发现了蠕形螨。人们开始好奇,蠕形螨到底与人类有多么密切的联系。早年人们用显微镜在脸上检测蠕形螨的存在,发现只有12%~25%的成年人感染了。但受限于显微镜的精确度和脸上观察的难度,这个数据并不准确。

到了2014年,美国科学家用在脸上提取螨虫DNA的方式,发现几乎每一张脸上都生活着螨虫。

蠕形螨与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关系接近于共生关系。但是当共生平衡被打破,蠕形螨就可能成为引发人类皮肤病的凶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