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缘起(二)(2 / 2)

加入书签

瑾瑜这世的生父,诚郡王薛邵源,是大宣朝开国皇帝的第六世孙,先帝的亲侄子,当今天子的堂弟,敏亲王的嫡长子,在敏亲王也就是瑾瑜的祖父过世后,由王世子的身份世袭了郡王的爵位,封地青州。

在宣朝仅有少数的王爷有封地,大部分宗室还是在都城中荣养,薛邵源能有封地这事还要从瑾瑜祖父说起。

瑾瑜祖父是宣朝第四任皇帝孝宗的第七子,因**嫔妃之间的争宠陷害,七皇子不幸早产,落下病根,自幼便体弱多病。按理说这样的药罐子体格根本不具备争夺储位的能力,但是身为皇子兄弟之间总避免不了为了得到天下最珍贵的那把椅子而相互倾轧,七皇子有时也会被流弹波及,所以即使不出头却难保没有有心人拿着你的名字作伐。

于是瑾瑜的曾祖母,孝宗时期贤妃娘娘陶氏临终之际恳请皇帝,念在那么多年的夫妻情份上,能准许七皇子离京修养。孝宗想着陶氏这些年虽不受宠,但也算尽心尽力服侍自己和太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恩准了贤妃所请,将青州封给了七皇子。

青州虽不象江南那般富庶也不是蜀中那样的要地,但胜在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适合七皇子修养身心。就这样瑾瑜的祖父早早避开了后来席卷宫廷的夺嫡风暴,平安活到了儿子成年娶妇。

敏亲王辞世后,先帝看着继承父亲体魄的亲王世子一直安分守己,性子也平庸恬淡,也就没有将封地收回,恩封给了袭爵的薛邵源。

在大宣即使有封地的王爷也没有军权,不能插手地方政务,简而言之就是在封地,王爷们虽然是身份最高的人,但是这个地方不归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本朝没有被皇帝猜忌痛恨,视之为心腹大患的藩王,宗室们也不具备登高一呼,指挥军队来“清君侧”的能力。相对来说,宣朝的宗室还是比较有安全保障的,不会担心哪天皇帝头脑一发热就给了“谋逆、全家抄斩”的圣旨。

萧氏,也就是瑾瑜这世的生身母亲,出嫁之前是原礼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的幼女,这萧家虽不是钟鸣鼎盛的王公大族,却也是诗礼书香的仕宦之家。萧家女儿更有贤良淑德的名声,所以被当时的亲王妃看中,聘来做自家的媳妇。与亲王做亲家,对萧府来说虽说不上高不可攀,但也是一份不小的殊荣,尤其是能使萧家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于是在两家都心甘情愿之下,这门亲事顺利结成了。

诚郡王的身体不好,所以萧氏出嫁十几年,也仅一子一女,换言之瑾瑜只有一个嫡亲哥哥,薛氏翊钧,现年十六岁,年及五岁,得到赐名,朝廷授金银册银宝,被封为郡王世子。

宣朝宗室仅册封嫡子嫡女,嫡长子降等袭爵,其余嫡子比嫡子降等袭爵,在无嫡子情况下,庶长子册封降两等袭爵,庶子庶女无故不得进封。太祖开国后便修订宗室承袭的律法,规定设定爵位次序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瑾瑜大哥现在还没有定亲,宗室们的婚嫁在历朝历代都被视为关于朝廷的大事,在宣朝也不例外,宗室婚姻要经过皇帝亲自批准,下旨赐婚。但是也并非意味着宗室家庭对儿女们的婚嫁没有任何自主发言权,庶子庶女只需上报宗人府领取相应婚嫁之资即可。嫡子二十,嫡女十八还未婚配,朝廷会直接下旨赐婚,但是在此之前,如果宗室父母看中相应人家就可请旨赐婚,除非特殊情况一般皇帝都会批准。

就瑾瑜所知,律法还规定宗室不得操持工、农、商贾之业,不许参加科举考试,选授官职,即使才华出众,才能在仕途上也得不到彰显。宗室之女婚嫁对象宜从衣冠士族中选取,除有特例与恩旨不得嫁入工、商,杂类以及有叛逆行为的家族。

此外,郡王府还有三位姨娘,一位姓王,萧氏进门之前便是瑾瑜父亲的通房丫鬟,萧氏进门后观察了一段时间,见她安分守礼,郡王与她也没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地位没有任何威胁,便做主抬了姨娘。

还有一位姓谢,是萧氏怀世子的时候老王妃将身边的大丫头指给了薛绍源,后来生了郡王府的嫡长女,萧氏以她生育有功也抬了姨娘。

最后一位是青州当地一户展姓望族人家的庶女,被家主做主送与郡王为妾。她也生了一个女儿,比瑾瑜小半岁。

诚郡王一共一子三女,对于子女人数动辄十几二十几的宗室贵族来说,他的孩子数量着实不算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