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2 / 2)

加入书签

1902年4月15日,在筹建爱国女校的过程中,由蔡元培、黄宗仰、叶瀚、蒋智由、林獬等议定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

共推蔡元培为会长,设本部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并定“置支部于各地”。

中国教育会的初衷是“拟集合力量,编订教科书”。在其章程中宣布:“本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中国教育会所提倡的教育,是出于改造中国的政治目的,是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办教育。它激烈地反对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鲜明地揭示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宗旨。以造就"共和的国民"为其根本的宗旨。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中国教育会设立了教育、出版、实业三个部,预备设立男女学堂、编印教科书、教育报,创办商店、工厂、公司。

会中的激进分子成了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中坚。

1902年夏,蔡元培利用暑假到日本游历,同行的有高梦旦。

高梦旦(1870年-1936年),名凤谦,字梦旦,长乐龙门乡人。

梦旦上有胞兄二人,长兄凤岐以桐城派古文学知名,考取御史;次兄而谦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精通洋务,梦旦取两兄之名上下各一字,自名凤谦。

少从长兄读书于福州九彩园,初学古文词,并考取秀才。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日弱,遂无意仕途,厌倦八股文章。

在商务印书馆近代馆史中,公认有“两兴”:首兴于张元济,再兴于王云五。但在这两个炫目的名字身后,却有一个常被人忽略却又不可或缺的“贤臣”——高梦旦。

“五四”运动后,51岁的高梦旦自认对新学“所知不多”,主动辞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职务,并亲赴北京,去邀请不满30岁的北大教授胡适。胡适虽未到任,但推荐了他的老师王云五。

王云五当时毫无名气,怀疑他才能的人,“商务书馆内外皆有之”。高梦旦却用了3个月时间,帮助他熟悉馆中各项工作,在王接手后还尽力辅佐。

有商务元老感到不解,高梦旦解释道:“公司犹国家也。谋国者不可尸位,当为国求贤……国方得以长久。”

果不其然,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日机轰炸,几成废墟,王云五仅用半载,便使“商务”恢复元气。

多年后,胡适回忆起这段历史,说道:“他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业求付托人的苦心,这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

高梦旦识才,亦爱才如命。他提升青年沈雁冰任《小说月刊》主编,后者却向他提出三条苛刻要求:一是现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全部改用五号字;三是馆方应当让其全权办事,不能干涉编辑方针。

高梦旦全部应允。

这是蔡元培第一次跨出国门。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望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把产业革命推向高.潮。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推行“王政复古”以达到天皇亲政和议会政治,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价值观的西化也为日后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埋下远因。

在外交上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江户时代以来对虾夷地的开发,旁及琉球,并积极实现日韩合并,乃至于日后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现了“脱亚入欧”的风气,都源于此时国力大幅膨胀的变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路途很短。千百年来,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的“学生”,然而近代以来通过向西方学习迅速崛起,竟然打败了清朝的舰队,这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深感耻辱的同时,开始深刻的反省,谋求通过海外游学,实地考察与学习,“获取真经”,以此为旧中国输送新血液,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另外,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距离中国较近,游学费用低很多,于是赴日游学便成为晚清众多士人的首选。蔡元培也不例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