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夜 居民的力量(2 / 2)

加入书签

研究发现,超重人群的肠道菌群多元性较低,特定的细菌会占主导地位,尤其是那些代谢碳水化合物的细菌。但是想要体重成功超标,光靠几个“发胖”菌的力量可不够。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有些体重增长了60%,这样傲人的成绩必须还有其他的要素参与其中,所以科学家又提出了另一个导致严重肥胖的可能因素——炎症。

假说二:新陈代谢疾病导致炎症指标升高

有新陈代谢方面疾病的人,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通常血液里的炎症指标也会升高。当然这个指标值比身体受到外伤感染或者血液中毒时要低得多,只是偏高但又不一定要接受治疗,医生把这个现象叫作亚临床炎症。

细菌在这里的角色是什么呢?它的表面有一种信号物质,传达给身体的信号言简意赅:“见我者发炎!”

受伤的时候,炎症是对人体有益的自动防御反应:细菌发出的信号引起伤口发炎,而伤口一发炎,细菌就会被从伤口里冲刷出来,然后一一被歼灭。只要细菌老老实实待在肠黏膜上,随便它怎么传信号都没人会在乎,也不会把它怎么样。但是如果肠道菌群的成分不佳,再加上吃饭偏油腻的话,就会有太多的有害细菌随着脂肪进入血液,身体就会进入轻微的炎症状态。

细菌的信号物质也可以加载在器官上,从而影响到它们的代谢机能,比如在啮齿动物和人身上,信号物质可以依附在肝脏或者脂肪组织上,并且促进这里的局部脂肪堆积。同样受影响的还有甲状腺,细菌释放的炎症信号会阻碍它的正常工作,这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就会变少,直接导致了脂肪燃烧的速度减慢。

急性炎症会消耗身体的大量体力,让人变瘦,而亚临床炎症则会让人变胖。但是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并不是只有细菌才会导致亚临床炎症,像是内分泌紊乱、雌激素过多、缺乏维生素D或者吃太多含谷胶的食物,也都有可能引起亚临床炎症。

假说三:肠道细菌决定胃口

2013年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说,大概的意思就是,肠菌可以影响它主人的胃口。也就是说,如果晚上10点你突然想吃一条夹满焦糖花生且有巧克力包衣的士力架,之后又忍不住吃了一袋薯片,这不一定是你聪明的脑袋在作怪哦。吃了三天减肥餐后超级渴望吃一个巨无霸汉堡的很可能也不是你的脑袋,而是你肚子里焦躁难耐的细菌们。不知道它们用了什么甜言蜜语,总之我们就是难以抗拒它们的要求。

要理解这一假说,我们得一起仔细琢磨一下“吃饭”这件事。面对厚厚的菜单,你是怎么决定选哪道菜的?估计大多数人都是看当时的兴趣和心情。那一顿饭吃多少呢?当然是吃饱为止。吃饭的两个要素——兴趣和饱腹感,理论上细菌都有办法影响到。至于说到胃口,估计细菌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这些都还在假说阶段,但还是挺靠谱的,因为对我们来说一顿饭吃什么、吃多少可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细菌来说可就是性命攸关。它们和人类一起共同进化了三百万年,这么长的时间它们应该也找到了融入人类世界、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方法了。

要想引起大脑对某种食物的兴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大脑被一个严密的血脑屏障(能阻止有害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屏障)所保护着,这是一个防止大脑受外界化学性伤害的自我保护系统,能通过这道屏障的只有单糖、矿物质或者类似的小分子,以及类似于神经传递物质的脂溶性物质。比如尼古丁就可以通过这道保护屏障进入大脑,一边给大脑提神,一边让大脑有种满足、放松的感觉。

细菌可以制造出能通过屏障的小分子,比如说酪氨酸和色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在大脑中分别可以转化为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都听说过吧,就是恋爱时让人死去活来的爱情激素呀;血清素之前也提到过了,就是“幸福荷尔蒙”,如果血清素太低的话会引起抑郁的。再回想一下春节时酒足饭饱后和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那种心满意足、昏昏欲睡的感觉吧,这就是血清素带来的幸福感哦。

假说三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基础上的:肚子里的细菌对某种食物特别渴望,如果我们可以满足它们的愿望,作为奖赏,它们会间接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我们自然也会变得开始渴望它们渴望的食物。聪明的细菌充分利用了我们自身的激素来达到它们的目的。而饱腹感的产生也是利用了同样的原理。

很多实验都表明,如果我们按照细菌的需求吃饭,我们体内传递饱腹感的信号物质就会明显地增多。所谓细菌的需求就是吃下去的东西最好啥也别消化直接到大肠,好留给细菌们慢慢吃。按照这样的解释,面条和面包居然完全不在此列。

饱腹感通常来自两方面的信号:一个是大脑传递来的,另一个来自身体其他的部位。这个信号传递的过程也并不是万无一失,比如有些肥胖患者负责饱腹感的基因先天就有缺陷,不管吃多少他们都没办法觉得吃饱。

根据《自私的大脑》[2]一书中的论点,因为大脑嫌从食物中吸取的养分还不够,所以擅自决定了“还没有吃饱”。但其实等着吃饭的并不只有大脑和其他身体器官,肠道菌群也张着嘴等着呢。你说它们一共加起来也才2公斤重,能吃掉多少,有什么好着急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肠道菌群做出的贡献,就该意识到人家吃饭的时候要点话语权也是应该的。它们是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教练(没有之一哦),是消化吸收时得力的助手,是维生素的生产商,还是解除食物发霉和药物毒素的大师……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道理只有一个,吃饭的时候肠道菌群有没有吃饱很重要。

那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愿望怎么办?这个科学家也还不清楚。有时候如果长时间不吃甜食,好像也就没那么想吃了,难道是肚子里喜欢吃巧克力和蛋糕的细菌在此期间都“饿死”了吗?我们也只能试着猜测一下。

要知道身体里面发生的事绝对不只是一个二维的简单因果关系,大脑、身体器官、肠道菌群,再加上食物里的营养结构,至少已经构成了四个维度。当然最好是能把每一个维度都了解透彻,但大脑和基因研究起来真的非常复杂,相比较而言肠道菌群在实验室里就玩着顺手多了,再加上这是门新兴学科,比较容易有所突破,引来众多科学家兴奋不已。细菌给我们喂饭的结果远远不止是肚子上的一层游泳圈或者手臂底下的“拜拜”肉,更重要的是,它也影响着血脂的高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胆固醇了。肥胖和胆固醇超标同现代社会最头疼的几个健康问题息息相关,比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而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很可能可以帮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思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