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夜 居民的力量(1 / 2)

加入书签

肠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有时候我们会故意给孩子编些美丽的谎言,比如那个每年坐着驯鹿车飞来送礼物的白胡子老爷爷。还有一些谎言我们在说的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就比如喂饭时专用的儿歌:“一勺给阿姨,一勺给叔叔,一勺给妈妈,一勺给奶奶……”如果我们用严谨的态度描述事实真相的话,那应该是“一勺给宝宝,一小勺给宝宝肚子里的拟杆菌,一小勺给普氏菌,再一小小勺给其他也等着吃饭的微生物”。

宝宝吃饭长身体的时候,拟杆菌及它的小伙伴们都是得力的助手。当然不仅仅是小婴儿,在成年人的体内它们也经常给我们开点小灶、补补营养。肠道细菌可以分解掉我们无法消化吸收的东西,而分解所得的这部分营养它们也会回馈给我们。

最近几年科学界开始思考:肠道菌群是不是会对新陈代谢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是不是因此对我们的体重也会有调节作用?首先需要明确的基本原则是,虽然肠菌与我们一同进食,但是它们并没有跟我们抢食物,因为我们分解和吸收食物主要都是在小肠里,而那里几乎没什么肠道细菌。而在肠道细菌高度集中的地方,我们整个消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了,留下来的都是等着被运出去的食物残渣。

从小肠到大肠的终端,越接近出口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肠道黏膜上就聚集了越多的细菌。这样的分布正是肠道所需要的,所以相当稳定。但是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肠道菌群过分活跃的话,不计其数的肠菌就会跑到小肠里,这种现象被称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个病目前才刚刚开始被研究,病症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的症状有严重的胀气、肚子疼、关节疼、肠炎、营养不良和贫血。

反刍动物,比如牛,就跟我们刚好相反。块头这么大的动物居然吃吃草就够了,秘诀到底在哪儿?就在它菌群的位置上——牛的菌群处于消化道很靠前的地方,都在它的前胃里。牛的食物尽是些复杂的植物碳水化合物,它们自己都懒得去消化一下,就直接交给了拟杆菌们。等拟杆菌先把消化准备工作做完了,它们才自己接手。

除此之外,菌群在前胃还有另一个好处。细菌富含蛋白质,从吃饭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根本就是一块块迷你小牛排嘛。等它们光荣退休以后可以直接向下滑进下一个胃里,在那里直接被消化掉。从这个角度看,牛自己就有个自给自足的蛋白质供应链,自己圈养的微生物小肉排自己消化掉。相比之下我们人的肠菌都聚集在消化道的尾端,退休后就直接被我们完整地排进了厕所里。

啮齿类动物的肠菌和我们人类的一样,也主要聚集在消化道的尾端,但是人家可比我们勤俭多了,大好的肠菌小肉排怎么能白白浪费掉?既然不想浪费,那就把它们再吃回去。没错,意思就是啮齿动物会吃掉自己的便便。这方法虽然简单又环保,但是我还是宁愿选择去超市里烧钱,买些肉制品和豆制品来弥补一下排出去的微生物蛋白。其实即使我们没法直接“吃掉”这些微生物蛋白,却还是从它们那里获取到了一些营养,肠菌从食物残渣里又分解出很小的营养分子,这些营养分子通过肠壁细胞被我们吸收进体内。

消化分解这项活儿其实细菌在肠子外面也可以完成。比如酸奶就是由细菌部分消化了的牛奶,牛奶里的大部分乳糖都被分解转化成了乳酸和较小的糖分子,所以酸奶在口感上会比牛奶酸一些也甜一些。除此之外,乳酸还可以让牛奶里的蛋白质凝结,这就是为什么酸奶会比牛奶稠很多。被预消化的牛奶(酸奶)减轻了身体不少的工作量,现在只要接过细菌的接力棒继续消化就行了。

既然可以让细菌帮我们预先消化一部分,那自然要动一番脑筋选一些好的细菌,优化一下细菌消化的产物。比如有心的酸奶厂商总是会选择偏好生产右旋乳酸(D-乳酸)的细菌。那既然有右旋乳酸,自然也会有左旋乳酸(L-乳酸),这两个乳酸的分子结构刚好是镜像反射。我们体内的消化酶更倾向于右旋乳酸,如果要消化左旋乳酸的话,就像是拿左手写字,

实在不给力。所以下次你去买酸奶的时候,最好认准商标上“含丰富的右旋乳酸”再下手。

细菌不仅仅是消化食物这么简单,它们同时还生产新的物质。比如白菜做成酸菜以后维生素含量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发酵酸菜用的细菌同时也制造了维生素。而奶酪中香醇的味道、爽滑的口感和奶酪里的洞洞都是细菌和真菌努力工作的结果。或者发面时用的老面,也叫面头或者面起子,靠的主要就是里面所含的诸多酵母菌。还有一样酵母代谢的产物,被写进了古今各大诗词里,它就是酒精。

但你千万可别以为这就结束了,拿葡萄酒来说,品酒师那些对葡萄酒天花乱坠的酒评,在酒瓶里可都找不到哦。葡萄酒的余香之所以是“余”香,是因为细菌需要时间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在舌头靠里的地方有可以对食物进行加工的细菌,所谓的余味就是食物在被它们加工后释放出来的味道。所以每个专业的品酒师品出的味道都会有点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舌头上的菌群。尽管如此,我们品酒的时候还是愿意去聆听品酒师的感悟,毕竟只有他对自己的细菌最有自信。

口腔里的细菌大概只有肠子里的万分之一那么多,但是我们仍然能切实地“尝”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的消化道真的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个藏龙卧虎的庞大微生物族群。对付像单糖结构的葡萄糖或者果糖,肠子还是游刃有余的,可是对于稍微复杂点的,比如乳糖,很多人的肠子就已经搞不定了。要是碰到些再复杂些的植物类碳水化合物,肠子就彻底蒙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储备这么多种酶来分解每一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好在这时候有微生物各显神通。我们给它提供居所和饭菜,它们则专门帮我们解决些棘手的问题。

在西方人的饮食中,有90%的营养来自吃进去的食物,10%来自细菌每天的给养。也就是说,每十顿饭里就有一顿是纯来自细菌的供给的,甚至有些细菌,每天的任务就是给我们喂饭。所以我们每天吃什么,真的不是无所谓的事;哪些细菌负责给我们喂饭,也真的不是无所谓的事。

我再解释得清楚点,体重这个问题,可不仅仅关系到你吃了多少卡路里,还关系到那些每天和你同吃同喝的细菌兄弟都是谁。

细菌导致增肥阴谋论的三种假说

假说一:肠道里面有太多的“发胖”菌

所谓的“发胖”菌其实都是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手啦,但是如果肠子里面聚集的能手太多,那就反而不妙了。苗条的小白鼠每天都会排出一部分没有消化掉的卡路里,而相比之下肥胖的小白鼠排出的卡路里就要少很多了。小肥鼠肚子里的“发胖”菌连食物里最后一点卡路里都不放过,全部都吸取出来贡献给主人,它家主人怎么能不胖呢?现在从小白鼠类推到人身上,有些人尽管吃的并不比别人多,可是肚子上的肥肉却比别人长得快几倍,也许只是他们的肠菌吸收卡路里的效率要高很多。

那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细菌可以利用没有消化掉的碳水化合物生产脂肪酸,喜欢蔬菜的细菌制造的脂肪酸主要供给肠道和肝脏,而其他细菌制造的脂肪酸则会供给全身。所以一根香蕉与半块巧克力虽然所含的卡路里一样多,但是香蕉却没有巧克力发胖效果好,因为从香蕉里代谢出来的脂肪酸在当地就分完了,而巧克力的脂肪酸可是把全身各处都喂了一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