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夜 大东方号(一)(2 / 2)

加入书签

或许,他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是失败之处)便是造船。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相互竞争的帝国建立起来,发展快速、高效的远距离海洋运输方式的需求变得越发迫切。

伊桑巴德构想了一个伟大的计划,要实现大西部铁路和他新组建的美国西部汽船公司之间的无缝换乘,乘客可以在帕丁顿火车站买票,在纽约市下船,整个路途都依靠蒸汽机驱动的动力。

他异想天开地把这称为海洋铁路。然而,人们都认为,单纯由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不可能在携带够整个旅程所需燃料的情况下还为商业货物留有足够空间,这在经济上不可行。

伊桑巴德的想法则不同。他的结论建立在简单的规模法则基础之上。

他意识到,一艘轮船的载货量会随着轮船的尺寸按照立方倍数增长(就像其重量一样),而它在水中行驶时所需的拖曳力则会随着船体横截面面积的增长而增长,即随着尺寸按照平方倍数增长。

这就像伽利略关于梁和四肢的强度如何随体重的增长而缩放变化的结论一样。

在这两种情况下,相对自身重量的增长,其力量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因为这要遵守2/3次幂规模法则。

因此,轮船行驶中每单位载货量所受到的流体的拖曳力会随船体长度的增长而成正比地减少。

或者换句话说,轮船越大,引擎能够克服的阻力每增加一倍,其载货量便会系统性地增加。或者再换句话说,与一艘小轮船相比,一艘大轮船运输每吨货物所需的燃料会成比例地减少。

因此,大轮船比小轮船更节能高效,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个绝佳例子,而且给全球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这些结论都是非直观的,普罗大众也并不相信,但伊桑巴德和美国西部汽船公司都深信不疑。

伊桑巴德开始大胆地设计公司的第一艘轮船——“大西部号”,这也是第一艘专门为跨越大西洋而建造的汽船。

它是一艘由木材制成的蒸汽轮船(还有4个备用船帆,以防万一),在1837年建成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快的轮船。

在“大西部号”成功落成及大轮船比小轮船更加高效的规模法则被证实之后,伊桑巴德开始建造另一艘更大的轮船,史无前例地将最新科技和材料整合在同一设计之中。

1843年开始建造的“大不列颠号”由钢铁而非木材制造,由两侧明轮改为了尾部螺旋桨。如此一来,“大不列颠号”便成为所有现代轮船的雏形。

它比此前制造的所有轮船都要长,是第一艘跨越大西洋的由螺旋桨带动的钢铁船。

现如今,你还可以看到整修一新的“大不列颠号”,它就保存在伊桑巴德建在布里斯托尔的干船坞内,这里也是它的原产地。

在征服大西洋后,伊桑巴德将注意力转向更大的挑战——将新生的大英帝国的遥远触角连接起来,以巩固其作为世界主导力量的地位。

他想要设计出一艘轮船,能够不间歇地从伦敦直达悉尼,再从悉尼返回伦敦,中间无须再添加燃料,只使用一次装载的煤炭(这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

这意味着这艘轮船要有两倍于“大不列颠号”的长度,达到近700英尺,排水量(实际上就是它的重量)将是“大不列颠号”的近10倍。

它被命名为“大东方号”,于1858年开始制造。直至50年后的20世纪,才有别的轮船达到它的规模。

为了让大家对这一尺寸有个概念,我们可以做一对比,150年后,航行在今日大海上的超级油轮的尺寸只有“大东方号”的两倍。

然而,不幸的是,“大东方号”并不成功。

尽管直至20世纪人们才再次达到这一令人惊叹的工程学成就的水平,但它陷入了与伊桑巴德其他成就相似的遭遇中,如工期耽误及预算超支等。更加尖锐的问题是,“大东方号”在技术上也不成功。

它既笨重又难看,即使在中度波浪中也摇晃不已,而且行驶速度很慢。

令人吃惊的是,它的效率也不高,因此从未被用于建造之初的目的,即运输大量货物和旅客往返于印度与澳大利亚之间。

在被耻辱性地改造为布缆船之前,它只执行过少量跨大西洋的航行任务。

第一条具有柔性的跨大西洋海底的通信电缆就是由“大东方号”于1866年铺设的,使得欧洲和北美之间的可靠通信成为可能,并由此为全球通信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大东方号”最终成了利物浦一座浮动的音乐厅和一块广告牌,并于1889年被拆卸。

当初的宏大愿景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慨叹。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由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创造力的实践者之一负责监督的如此伟大的构想如何就成了一片狼藉?

“大东方号”绝不是第一艘设计糟糕的轮船,但它的庞大身躯、它的创新构想及相对于其严重低效的巨大成本使得它成为一个引人侧目的失败。

威廉·弗劳德和建模理论的起源。

当系统失败或设计未能达到人们的预期时,问题通常来自多种多样的因素,包括糟糕的计划和执行、错误的工艺或材料、糟糕的管理,甚至概念性理解的缺乏。

然而,也有像“大东方号”这样的重要案例,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设计缺乏对基础科学和基本规模法则的深刻理解。

事实上,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在大多数手工艺品的制造过程中,科学和规模缩放都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更不用说轮船了。

也有一些例外,最显著的是在蒸汽机的发展过程中,对压力、温度和蒸汽容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助力推动了大型、高效的锅炉设计,使得工程师能够思考制造像“大东方号”这般尺寸、能够航行全球的轮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