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夜 感知的本质(1 / 2)

加入书签

感知(认知)与感觉的关系。

感知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即使大脑会欺骗以虚幻感觉来感知,例如幻痛,都是要以感觉为前提,但感知的产生会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环境而不同,这也是人类为什么进化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感知(认知)会产生不同的选择和行为,而不同的选择和行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与环境相互作用,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结果最终保留下来,随着环境不断变化,这种认知多向性机制依然产生着作用。

例如,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虽然与祖先不同,通过近百年发展,人工智能成了我们认知的焦点。

就在前不久,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已经研制出能自主跳跃,翻跟头的机器人,只是受限于动力不可长时间持续,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变革,而在2013年,笨拙的机器狗才刚实验成功,人类的科技以非常快的加速度发展着,以这样的速度推算,再过十年我们人类生存将会经历类似超越瓶颈般的质变。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是如此多样,讨论是如此激烈,有的个体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助手,帮助人类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有的个体却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将成为人类的敌人,终结人类的杀手,有的个体则认为,如果人类能控制好人工智能,那么人类生存不会有什么危险。

但人类如何控制好人工智能?

在进入新时代的人类而言,认知差异是我们进化最重要的机制,我们现在已经不太依靠远古祖先的某些生存机制,因为我们当前的生存环境和保障水平从概率上看已经不再需要它们。

例如,我们现在还存在的脂肪和糖的依赖机制,对许多人而言这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肥胖症、糖尿病等都是近百年人类才普遍出现的病症,例如由于大量的体力劳动和必要的行动都可以机器替代,我们出门可以开车骑车、上楼坐电梯、家中的劳动有洗衣机、自动清扫机、洗碗机等,工作中有各类机器解放我们的体力,从进化角度看,骨骼肌不再需要那么发达就能很好的适应我们现在的生存和繁殖。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我们完全脱离外在的体力劳动,肌肉将进一步弱化,近百年的时间还不至让我们看到明显的区别(前面已经说过,进化过程相当缓慢,我们目前的机制都是经过上百万年进化的结果)。

但新一代的年青人与他们长辈相比,普遍身单力薄已经是可见的事实,同样,我们现代的人与祖先相比,肌肉量也是减少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稳定器,人类将变成头脑发达,四肢弱小的生命体,这并不是好现象,因为我们依赖外在的东西越多,环境可适性就越差,我们可选择的生存方式就越少。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感知(认知)就是自上而下,是以个体的生理、心理、经验、意识、情绪、环境等共同决定的。

例如,当你饥饿的时候,你往往会注意可以食用的食物,特别是立即就能吃的东西,而对其他东西视而不见,而当你刚吃完饱饭时,再给你同样的情景看到这些食物时,你可能更关注的是盛放它们的漂亮盘子。

这也证明了人类的感知是多么复杂和不确定,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可能会改变自己原来的感知(认知),个体认知如此复杂多变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进化决定的。

感觉是自下而上,我们听见声音,看见花朵,闻到香味等,触发的都是外在环境给我们刺激的结果,这是我们与环境交互的途径,大多数情况下,感觉是客观和真实的,是感知的基础。

知觉恒常性。

个体通过长期与环境交互,形成了自己认知环境的经验和记忆,对于他平时经常接触的事物,即使你只是通过语言描述,他都能在大脑中准确形象的构建出事物的具体形象。

你在侧面看到桌子上的一本书,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书,你的大脑会认为这是个四边形物体,不会产生阅读、知识、翻页等认知。

同样,赛车手看到一辆轿车,他的大脑里已经开始认知这辆车的操控性、稳定性、速度、安全性等,而对于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他的大脑里只有车辆行驶的样子或人坐在车里的样子。

恒常性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我们在中午看到白色阳光下的花朵颜色和我们在夕阳桔红光下看到的大脑认为是一样的,实际上花朵反射的光是不同的,但大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处理。

我们老远看到一个人向我们走来,虽然这时他在我们眼里只是一个和蚂蚁一样的小点,但大脑对这一视觉感知进行了处理,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和我们自身差不多大小的人。

错觉。

大脑认知与实际不相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