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夜 习惯形成机制(2 / 2)

加入书签

鸟类会将出生第一眼看到的运动物体当作母亲,哪怕是一辆移动的汽车。

人类新生儿虽然没有这么直白的依附现象,但科学研究证实,人类新生儿会对持续关注和互动者作出依附意识和行为,无论他(她)是否是自己亲生父母。

人类依附行为相当复杂,新生儿会与对自己求助信号迅速回应的个体建立信任(自信),当这个人在周围时,他处在陌生环境中也不担心,会大胆探索未知事物,因为他知道旁边有一个人能对自己发生的帮助信号迅速回应,帮助自己脱离危险。

与鸟类不同的是,如果这个人长时间不再对自己的求助信号作出反应,新生儿会改变对这个人的态度,即使这个人再次回到身边,新生儿也拒绝他的拥抱和关爱,这种机制为什么会进化?

科学发现,新生儿的许多行为机制,我们成人都在使用,所以经常听人说,都这么大了还和孩子一样,实际上这是正常现象,这句话没有问题。

新生儿就已经具备了辨别欺骗的能力,并努力使自己不再被骗,提高生存机率。所以,经常欺骗别人的人,不要以为自己的骗术多么高,实质上人类已经进化出相当高的辨别欺骗的机制,这是因为从祖先进化初期,欺骗就已经是一种相当稳定的进化策略,你的欺骗只要被识破一次,你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完结了。

婴儿时期形成的依附经历,往往会影响到个体长大后的依附行为和意识)(人际关系的选择,朋友的定义,对生活认知等),但还是相对论的那句话,这仅仅是从个体自身得出的,环境因素才是最终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从小被抛弃,失去关爱的人不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失败,环境对于个体是相当重要的。

接触。

科学实验证实,婴儿对经常接触他的个体产生较强的依附,并不是只为他提供食物的个体。

科学家对刚出生不久的小猴进行实验,两个人造“母亲”,一个铁丝做成可以喂奶,一个身上有柔软的毛巾但不能喂奶,小猴只在吃奶时跑到铁丝那里,其他时间全部依附在毛巾母亲这里,当外出探索受到惊吓时,也是跑到毛巾这里寻求安全,进化机制让小猴在毛巾这里感觉到了温暖、皮毛的触觉让他更相信这个才是可以信任和依靠的母亲。

接触安慰本质就是通过碰触产生交互(如果一方不愿意接触,这种交互行为就不可能完成),使得双方或一方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心理社会侏儒症,当个体生活在没有关爱和接触的环境中,他的身体发育严重减缓,各项生理指标严重降低,从而产生身材瘦小的侏儒症状,即使他们的食物十分充沛。

这种机制进化的原因是,食物虽然是关系到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关系生存的因素还有安全(安全包括很多,一般我们进化出的帮助、信任、友情等实质都是和安全相关的机制),当安全无法保障时,我们的进化机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心理,进而影响生理健康,这个机制就是提醒我们需要尽快寻找安全,是有利于生存的进化机制。

成熟(成长)。

当个体在一个可以稳定的环境中长大时,我们就可以对其成长进行范围预测,这是因为,在环境可控的前提下,基因决定了个体在什么年龄阶段发育什么,这里环境可控是指我们预测在未来个体生存的环境是稳定的。

例如,在西印度群岛的婴儿每天会习惯性的接受按摩和身体锻炼,他们自立行走的时间就会比其他没有这方面锻炼的婴儿早(但再早也是有个时间段的,不可能刚出生就能行走),这就是环境差异(基因在环境的基础上作用),我们之所以能预测出这里的婴儿行走时间要早于其他地区,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影响了婴儿行走发育。

发育(成长)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人类发育不是简单的线性速度,还处在成长期的个体,总有那么几个时期生长迅速,而其他时期生长缓慢,个体发育的时间都不相同,有的个体在小学时期发育快,比别的小孩高一头,而到了初中发育反而变慢了,那些小学基本不长个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开始快速长个,有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换门牙了,有的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换,这些都是在基因所控制的发育正常阶段范围,当你的孩子很晚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请不要惊慌,只要在正常基因范围内,例如,爱因斯坦就是很晚才会说话的。

当然相对的,当发育超出正常范围很多还没出现,那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诊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