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夜 爷孙关系和利他(2 / 2)

加入书签

二是家庭拥有的资源越多,家庭越稳定和持久(特别是子女有机会继承资源时更是如此)。

三是人类家庭具有特殊性,也即人类存在广泛的朋友联盟,即便不是家庭成员,也能产生强大的互惠关系,例如,女性朋友帮忙照顾子女,即使她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已经丧失繁殖机会的家庭成员,依然能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例如爷爷奶奶照顾孙子等。

但相对论告诉我们,家庭也存在它的阴暗面,这是自私的基因决定的。

当个体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时,竞争就会发生,而不再是所谓的和谐关系。

一是同胞竞争,主要是对父母资源的争夺,这种竞争有时相当残酷,不惜手足相残,例如幼鸟会将自己的同胞推出鸟巢,以便获得更多的食物,**的竞争也是如此,在子数多于**数的情况下,体弱的子代有可能会因为这种残酷的竞争而死去。

二是亲子竞争,主要是子女想要的远比父母提供的多的多,而父母则考虑的是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例如当子女众多,父母提供食物有限的情况下,父母考虑的是保证每个子女都有食物而不饿死,但子女却考虑的是自己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吃饱肚子。

三是父母冲突,父母之间应该各自投入多少资源是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自私的基因决定的,从父母角度考虑,他们会在家庭投入和自己繁殖投入综合考虑,特别是父亲,将资源保留下来,用于可能的其他配偶繁殖。

相反,如果父亲将资源全部投入家庭,母亲可能会用这部分资源投入与自己子女不相关的事物上面,这是父亲不想发生的。

以上三个家庭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人类进化必然产生的适应器,所以所谓的家庭纠纷调解也只是缓和各方冲突,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冲突就是家庭存在的代价,无法让各体都满意。

利他行为是指群体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为了朋友或其他个体利益,而主动牺牲自己利益的行为。

例如人类中的朋友间互助行为,吸血蝠相互反哺血液行为等。

利他进化解释:

只要利他者在将来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收益,那么群体间这种利他行为心理机制就会进化。

进一步就是利他行为实质上是利己行为,因为最终双方都会得到收益。

例如一只吸血蝠饱食后,多余的血液在消化时产生的边际效益远低于同量血液对于一只饥饿吸血蝠产生的效益(救命效益及维持继续外出捕食能力效益),所以这时饱食者反哺多余血液给饥饿者,对于饱食者所损失的利益和饥饿者得到的效益相比,同量血液的效益增加了。

日后某一天,捕食情况发生变化时,当初饥饿者成为饱食者,角色互换,当初的饥饿者同样救了当初饱食者的命,所以群体中利他行为(注意利他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帮助行为)本质上是,资源多余的一方暂时将多余资源以给予的形式暂存给急需资源的一方,在日后情况发生变化,再从对方取回的一种行为。

这种理论得到证实,因为研究发现,吸血蝠能很好的分辨当初给自己反哺血液的个体,双方能就一次帮助行为形成长期的互助关系。

研究发现,当一只陌生吸血蝠向另一只陌生饱食者乞求反哺时,成功率相当低,除非是饱食者的同盟(已经形成的互助关系)全部都饱食时,才有可能成功。

人类也是一样,例如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当某一天,一个猎人运气很好,打到的肉食很多无法一次吃完,这时多余的肉就有腐烂变质的风险,但如果将多余的肉分食其他猎人,那么在以后如果自己没有打到食物,以前得到他帮助的猎人会将自己多余的肉食分给他。

从长期看,大家都得到了收益,同样平滑了风险,稳定了收益,这对自己生存和繁殖是相当有益的行为,所以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利己的,当你得到其他个体帮助后,不再进行回馈行为,那么以后,这个个体将不会再向你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无法从你这得到应有的收益。

利己还有一点可以证实,那就是等量的资源,在付出时(自己多余)对自己的效益小于在得到时(自己急需)对自己的效益,所以进化支持了这种利他行为。

同理,人类社会中各种分工协作(合作)也是基于这种利他本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