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夜 科学素养(2 / 2)

加入书签

所以不要尽信统计数据,那样只会蒙蔽你探查真相的双眼。

作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通过自身体验和经历才是可靠的,你能看到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高楼,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但现在明显进入了平台期,只靠这些低门槛的量产无法继续实现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因为人均科学素养水平并没有齐头并进。

国家转型并没有预期那么合理,为了维持庞大的公务系统和人员支出,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不及税负增长,财政收入的钱并没有用在提升科学发展的方向,而是被大量贪污浪费,各地落马的只是东窗事发,九牛一毛而已,国进民退是社会普遍现象,小微企业难以生存。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天然磁石可以指向南方,但是古代中国人既不知道地球是个大磁体,也不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物理学理论。

再例如**。古代中国人发现了**,但是他们没有创造化学理论。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只是科学现象,西方发现的还有科学理论。

群体对科学认知不同的态度,最终决定谁会在今后的冲突中胜出。

三是科学素养关乎群体未来吗?

人口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关乎群体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所有人都明白但有的群体却没有把它当回事。

我们的社会价值导向并不认为科学是重要的,前段时间崔永元揭露阴阳合同,配图并称某演员进组4天共签下大小两个合同,明面上的合同酬劳1000万,之后会再签一份合同暗地里再收5000万,总结四天时间能拿到6000万的天价酬劳。

也在前段时间,“中国版诺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而单项奖金只有100万美金(合人民币不足700万元,并且是多人分配)。

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而这些“脊梁”才应该被尊重、被铭记,想想我们现在,是不是把什么弄颠倒了?

社会价值导向并没有把我们引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人们狂热追星学艺、考取公务员、搞直播穿女装,甚至官媒和官报都要出来提倡青少年要有阳刚之气……

这种扭曲的“价值”正在让我们受到其他群体科学导向价值的严重威胁,未来更会受到以科学为唯一标准的人工智能威胁。

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探索、尝试、失败、再尝试,但是可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研究了一辈子,还没有明星演一场戏赚得多,四天6000万的报酬将会刺痛多少科研人员的心?

换位思考一下,自身价值无法体现,你搞科学研究还有多大的原发动力?当记者拿着话筒抵在科学工作者的嘴前,微笑着问会为科学研究贡献终身吗?你会怎么回答?

科学研究不比其他工作,主观能动占绝对因素,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高风险事业。表面上国家和社会推崇科学,实质上没人大力投入,搞出个职称评定实质上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人为筛选机制,产生了大量的砝家和叫兽。

这也是为什么大批科研工作者“繁忙”劳作,却长年没有进展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确为科学贡献了终身,但实质的科学成果却少的可怜。

从概率上讲,只要你投入了总会有产出,当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突破人类认知发现和发明,创造(发现)了能改变人类未来的新理论新事物,这样的人出现的概率远比常人中五百万小的多,而就是这么小概率的人,却为不到三百万的奖金流着热泪……

搞清上面这些问题,是时候进入我们真正的问题了:

如何提高群体科学素养水平?

通过对人类历史研究,我们已经明确科学压制是未来冲突的趋势。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慢,终将被发展快的国家压制,这点与人口数量并没有直接关系。

反而,高的人口密度却产生了极大内耗,因为他们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而排除他人影响,比如处处排队、堵车、堵人浪费了时间资源,有限的人均土地面积浪费了个体运动能力发展。

这点从各国中小学生人均身体素质排名可以看出来,密度大的人群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研究发现,处在高密度群体中的个体每年感冒平均次数远高于低密度群体,你会为在不但拥挤而且周围喷啶不断的公交车上感到担忧。

国家为了稳定,不得不将多余的人安排到有限的岗位上,有的甚至十几个人做一个人的工作,而为了养活这些人,不得不加大税收,而税收增加却严重制约了缴税的经济体发展。

你走在城市大街上,就能体会到这种现象:大批无所是事的人坐在街道两旁晒着太阳打着牌,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啃老族在家混吃等死,大批年青人年复一年考取公务员而对科研和技术事业嗤之以鼻……

对于一个加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科学素养的人群比率小的可怜,这个指标意味着在各个发展领域都会产生强大的了壁垒,他们对科学技术不理不问。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而是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不满足当前的科学认知了,这些人放在50年前是没有问题的,可惜在这50年里他们并没有不断学习和挑战真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内耗上,用在了除科学以外的下水道……

人口数量并不代表人口质量,更不代表竞争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没有捷径可走,对于习惯了山寨和投机的群体来讲,肯定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适应和接受,至少二十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摒弃科学认知的群体依然还是主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