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夜 另类战争(二)(2 / 2)

加入书签

这些病菌在实现从0到1前并不会使人生病,因为它们不具备在人类这个物种中传播的条件,但随着人类大规模与它们接触,这些病菌也在快速迭代变异,在长达几千年的演化中,终于有一次变异实现了跨物种传播,为病菌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好比人类科学技术创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人类实现了飞翔梦,1893年,尼科拉·特斯拉(NikolaTesla)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人类实现了跨洋实时沟通。

最初,这些病菌只是个例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但无法再次从这个病人身上传播到其他人身上。

接下来,会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病菌进化可以人与人传播,但这个群体相对闭塞,人数较少,当全部人都得病产生抗体或是病人全部死亡,这类病菌也就失去了传播条件,这也是历史上有的病菌只出现了一次甚至几次。

例如,以前新几内亚的库鲁病(生吃人肉传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于1959年强制终止人吃人的习俗,从而阻断了库鲁病毒传播途径,致使它们消亡。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过去记载的疾病如今一次都没有出现,但在当时的记录中,它们都是屠城的好手,这些就是已经“消亡”的病菌,它们失去了继续在人类中传播繁殖的条件,永远成为了历史,从这个角度看,环境不但是人类演化的决定条件,同样也适用于病菌。

当然,有的病菌进化出的传播条件,保障了在人类中传播。

例如HIV病毒,可以在宿主体内潜伏长达10年,为传播更多个体提供了时间保证。

1950年,为了消灭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野兔,政府引入了黏液瘤病菌,当时这种病菌能迅速在兔子中传播并最终杀死它们。

引入第一年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病兔死亡率达到99.8%,然而第二年这个数字就下降为90%,最终,只有25%。病菌演化并没有按照人类预期的发生,而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演变,这种病毒不再像开始时那么致命,而是让病兔多活一段时间,以便保证兔子种群数量和传播条件。

同样,在人类身上也能看到病菌的这种演化,例如梅毒。梅毒于1495年首次被人类记录发现,当时记录的发病症状是从头到膝盖起脓泡,身体躯干都是脓泡,脸上肉也坏死脱落,病人只有几个月便会死亡。

到1546年只有50多年时间,梅毒病菌就已经演化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情形,它们不再那么高危,不再杀死宿主,而是以慢性病来传播更多宿主。

为什么病菌会选择这种并不激烈的形式演化?

因为如果病死率高的话,当宿主数量下降能一定程度,也会威胁它们的生存。那些快速致命的病菌为了能达到有效传播,往往都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必须人口密度达到相应程度。

最可悲的就是北美的印第安人,他们没有时间逐渐进化出抵抗欧洲侵略者带来的数种致命病菌,天花、麻疹、流行感冒、白喉、疟疾、百口咳、肺结核……

这些病菌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流行过,对于白人,他们经历了几百年时间逐渐抵抗了这些病菌,产生了相应的抗体,而对于印第安人,并没有这么幸运。

一个曼丹人的村庄,在短短几星期就从2000人美减少到40人。印第安人吃亏就在于他们人口数量稀少,从来没有流行性病菌用以对抗入侵的白人。

从美洲饲养演化来看,也不具备大规模流行病的爆发,首先,那里并没有猪牛这样大规模的饲养场,羊驼的饲养也是小规模的,其次,印第安人并不像欧洲白人那样与所饲养的动物过分亲密,他们很少搂抱亲吻,不直接饮用它们的奶,减少了跨种传播的机会。

总结一下,病菌在消灭人类的作用上远大于战争,但我们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个事实,而将大量人口灭绝归咎于战争。

例如,在白人到达美洲前,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大约2000万左右,而在哥伦布到达后200年内,印第安人口下降了95%,很多人把这一结果归结为人对人的直接屠杀,当然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造成印第安人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白人带来的新病菌,印第安人对这些病菌没有丝毫抵抗能力,这些病菌演化出的传播机制和DNA编码对于人类免疫系统已身经百战,而印第安人的身体却从来没有和它们交过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病菌也遵循生物演化规律,随着环境变化,有的病菌逐渐消亡,有的则突然兴起,在人类舞台上不断变换着主角。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病菌眼里,我们相当一块块肥肉,它们会采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途径感染我们,只有当环境变化切断了所有可能条件,它们才会不甘的离人而去。

例如最早斑疹伤寒通过跳蚤在人类中传播,当人类卫生条件提高,切断了这条途径,斑疹伤寒就认输了吗?并没有,它们通过跳蚤转而感染家鼠和飞鼠(北美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喜好在人类屋梁上活动),跳蚤在鼠类活动过程中再感染人类。

最后,我们要对环境报以敬重之心,美洲之所以不是大量传染病的发源地,要归结于它的环境不适于这些病毒的演化和传播,通过科学研究人们已经发现,在欧亚大陆出现的那些传染病,实质上大多都是从人类饲养的群居动物身上变异而来(前面已经详述),欧亚大陆饲养的动物无论从数量和种类都远超美洲,那美洲为什么达不到这样的规模和条件呢?

因为环境不同,当人类祖先首次到达美洲,就消灭了其上80%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这么快被灭绝与病菌消灭印第安人相似,因为欧亚大陆上的动物与人类是同时演化的,为了躲避人类捕食,它们演化出了机敏的感觉和身体,在人类到达前就已发现并逃脱,而美洲大陆上的动物从来没有见过人类这样的捕食者,它们甚至主动迎上前去看个究竟,在短短的1000年内,这些可怜的动物根本无法演化出应对人类捕食的机制就全部灭绝了)。

这造成美洲大陆驯养的选择性大大降低,导致最终美洲只有5种大型饲养动物,分别是火鸡、美洲驼、豚鼠、鸭、狗,而这些动物中多数并不具备良好的人畜传播条件(亲密性、规模性、生活习性如喝奶,印第安人从不喝羊驼的奶,而新几内亚的妇女常常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小猪)。

病菌,在人类演化历史中发挥着重大影响,我们在评判历史的时候不要只简单的看吃喝拉撒睡这些人类自身利益,同时也要看到参与人类利益的环境因素,病菌便是其中之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