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夜 创新(2 / 2)

加入书签

多数阻碍不是来自客观,而是人类自己的主观。利益团体不希望新的技术推广,抢了自己的蛋糕,美国电子厂商生产了大量的真空管,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的时候晶体管横空出世,为了给这些厂商消化库存,美国压制了晶体管的生产和推广,与此同时,日本索尼等电气厂商购买了这一技术生产权,大力发展新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就完全主导了电气市场。同样的,英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源在市政煤气灯照明上,为了回收成本刻意阻碍电灯厂商的投资。

通过例子我们看到,同样的发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这好比基因演化过程中同样是尖牙基因,分别长在了食肉动物(开放)和食草动物(压制)身上一样。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人类寿命延长、复合性工作的人力价格增长、争夺资源的需求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压制科技虽然不利于大多数,但有利于当权者)。

例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就以先进的火器枪炮碾压了落后的冷兵器(有资料表明,清军历次作战,都不缺乏火器,大量的火器被用于各条战线上的战争。甚至乾隆年间平定新疆,西征军步兵人手一杆鸟枪或者赞巴拉枪,还有大量的火炮随军作战。即便是骑兵出了背着弓箭之外,还要背着一杆火枪作战。清朝已经有火器营,为什么八国联军入侵时还用冷兵器抵抗?火器让清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清朝军队的肉搏战、射箭等能力迅速下降,最终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然而清朝皇帝并不是想双管齐下,而是认为“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清是靠骑射发家的,靠着骑射战胜了强大的明朝,所以乾隆年间福康安说骑射乃满清之根本。但主要原因还是武器上存在差距,清军装备火绳枪的叫做鸟铳,五十米开外命中率基本靠信仰了,还有在剿灭太平天国时装备的部分西方的燧发枪,百米开外命中靠人品,而八国联军呢,已装备***,比如英军的1875型恩菲尔德步枪,单发装填无烟子弹,有效射程500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割地赔款,侵略者得到了丰厚的生存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种群间争夺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碾压面前,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外交贸易、民族文化等都是浮云。

那些重视科技发展的种族和国家,最终占了便宜,二战时,德国、日本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也不可能横扫半个地球,庆幸的是,他们科技虽然先进,但并不是对所有国家实现了碾压。

总之,科学技术必须要依附在人这个主体上才能发挥作用,它与国家的人口、地域、体制、语言、宗教没有必定的关系,只与整个种群对科技的重视程序有关,当这个种群中的大多数人都为科学发展作出努力的时候(这种努力有被动的,比如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为了生存而发明创造,在食物紧张的时候钻研种植等,也有主动的,比如虽然衣食无忧,但仍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地实验等),这个种群必定强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明创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河流众多的国家,北欧出现了水磨技术,而新几内亚却在多年后仍没有(也许是种群主动性差异的原因,例如澳大利亚的达里比族,他们社会极度保守自封,对新技术毫无兴趣,当白人的直升机第一次在这里降落时,他们也只是远远地扫上一眼,便走开了。也可能是人为压制,例如前面的煤气灯)?

研究发明,同样是原始部落,有的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很快,他们能迅速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有的部落同达里比族一样,根本不感兴趣。我们把时间线放长后会发现,后者渐渐退缩到深山老林,生存优势越来越差,随时都有被消灭和吞并的可能,即使他们生存在同一块区域。这与演化机制如此相似。

同样以中国为例,在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无论在科技创新上还是经济贸易上都远超欧洲,更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当时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远远领先其他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比如最有名的四大发明,铸铁、瓷器、建造等,但不知什么原因,在这之后,中国的这种趋势迅速消退,如果你能认真理解前面关于科技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鼓励创新,力争原创,毕竟引领者才会被世人铭记。但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除了自己创新,还有一个途径是快速借鉴,并不是我们以“小偷”为荣,而是因为前者十分困难,后者相对容易,姑且从生存繁殖角度看,这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至少不会被对手碾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生存下去。

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平庸则国平庸。虽然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已经相当重视,逐步加大科研和技术开发投入,但社会价值导向却并不领情,比如,某明星打广告,台上站个几分钟,几千万就到手了,而为科研奋斗一辈子,造福全人类的生物学诺奖科学家却只有几百万奖金。

你觉得这只是个别现象?好,我们用大数据说话:11月17日,柯震东想拍戏的消息占据了微博热搜,同天,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举行追悼会却无人问津,相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屠呦呦获诺奖当天,依然没有黄晓明结婚瞩目……

当草原上的狼被猎人全部消灭,鹿再无天敌,它们过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生活,十年内可能是这样的,二十年、三十年后呢?

我们的新闻、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习惯了享受平和生活的人们早已失去对危险的警惕,当一个民族不再关注科学技术,不再以科学为荣的时候,危险也就不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