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夜 创新(1 / 2)

加入书签

创新不是为了明确的需求而产生,人类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好奇心强的人动手制作,完了才发现这东西还能用于其他更好的用途。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起初爱迪生是用来记录工作中的留言和信息,他严厉斥责其他人用它来播放音乐,因为这侮辱了他的发明,然而经过几年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用它来播放音乐,这才最终改变了爱迪生的看法。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汽车从发明出来用了50年才成为了人们的需求,由于马力小,速度慢,最早它根本无法代替马车和火车,马车的发展历史那时已有6000多年,马匹也完全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在那几十年里,汽车只不过是个看看而已的玩具。

发明并不是为了需求产生,而是发明产生了需求。

你现在有时空穿梭的需求吗?没有,因为还没有这种发明,假设人类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你的这种需求就会强烈而且迫切。远古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展缓慢,只能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人类端着一枝木棍(枪),就能轻松实现他们几十人才能完成的狩猎,坐在四个轮子上一天就能跑他们半年的活动区域。

有人会问,没有需求,发明家为什么还要搞这些无用的发明呢?

我们把时间和范围都放大到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看,就会发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思维提倡认知事物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人类创造发明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发明与基因变异十分相似,与变异一样,许多发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美国平均每年约有7万多专利证书发放,也就是说注册了发明权的就有7万多,但这些发明中最终只有极少数实现了应用和普及,大多数都因为没有实用性或可被替代性或不具普及性等而逐渐淘汰,例如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电灯的改进,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存在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后来,爱迪生发现一种特殊竹子中的竹纤维丝要比碳化的纸纤维丝电阻更大,更适合做灯丝,他对灯泡做了改进,也让他最终成为了“电灯”实质意义上的发明人。不过,随后就有其他人发现了更好的灯丝材质,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白炽灯泡,同样,又过了几十年,新的节能灯又代替了白炽灯。

这与基因演化完全一样,变异没有方向,当变异不适应环境就会淘汰,而且变异是一直发生的,没有哪个变异能长期适应环境。

我们之所以对被淘汰的变异不重视,是因为所有现存的人类都是环境筛选下来的成功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淘汰,换位思考下,没有大量的淘汰者,不可能有成功者。

他们实质上都是变异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成功者不必洋洋自得,你的成功是踩在了无数淘汰者的尸体上,这些淘汰者为你提供了借鉴、为你试错排除、为你铺路、为你挡了子弹而已。

例如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实质上所有的发明都是汇集了大量人的智慧创造的成果,而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现了蒸汽机,即纽科门蒸汽机,但它耗煤量大、效率低。1765年到1790年,瓦特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同样的还有电报,不仅仅是由摩尔斯一人发明,事实上还有查尔斯-惠斯通、威廉-福瑟吉尔-库克爵士、爱德华-戴维、卡尔-奥格斯格-冯-斯丹尼尔,只是他们发明的时间如此接近,英国最高法院拒绝给所有人颁发专利权。)初衷是为了从煤矿里抽水,后来为棉纺厂提供动力,再后来为机车、轮船提供动力,人类应用环境决定了瓦特的发明普及,如果人类生存在另外的星球上,情况就不一定了。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纵观人类发明史,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每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发明都经历了这样前人后人的过程,没有哪个发明是一个人拍下脑袋就成熟的,都是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的,时间跨度短的几年,长的几十年。我们的教课书和新闻媒体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理解,简化了发明的过程,加上专利局为了明确权责,也一刀切地分割了发明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最终,我们只记得了爱迪生的电灯,瓦特的蒸汽机,莱特兄弟的飞机……

客观的讲,人类演化机制不希望复杂的事物,对于一项发明,他们记得一个人就足够了,但这种机制又多与我们科学认知相违背,这也是为什么变异只有少数成功一样,发明家也只占少数。

科学技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晶体管,美国人最先研制成功晶体管并取得专利,但在之后几十年中,日本却以绝对优势占领了晶体管等电子市场。打字机,最早研制出来的打字机的键盘字母排列并不象现在这样,打字效率较慢,随后按键改良后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问题,可直到60年后新字母排列才被运用。英国直到1920年后还在使用大量的煤气灯,而此时美国和德国的街道上已经使用电灯照明很久了。

是什么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