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入秦(2 / 2)

加入书签

“臣在南阳时,险些被刺客杀害,幸得南阳何宽家臣所救才免遭于难,且赵埙逃亡时,亦是被何氏之人生擒。”

“真有此事?”

“臣不敢妄自居功,让陛下错失良才,已让人在殿外等候,望陛下宣见。”

赵欢往身后的椅背上一靠,想了想道:“宣人进来吧。”

“宣何宽觐见——”

内官的声音一层一层地传了出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身着玄色衣袍的男子躬身走了进来,他进了正殿,立马跪在地上稽首大拜,“草民何宽,见过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左右文武面面相觑,此人声音之洪亮镇定,一点也不像初次面圣之人。

“平身。”

“谢陛下!”

“大司徒说你曾救过他性命,又生擒赵埙,可有此事?”

“确有其事。”

“既然如此,你想要何赏赐?”

“草民一介匹夫,能为陛下出一份微薄之力,已属万幸,不敢奢求赏赐。”

“若是天下之人皆有汝之觉悟,方乃我大雍之幸事。”

“草民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赵欢笑了笑,脸上的表情甚是玩味,他看向台下众人,“众卿以为如何?”

众人都朝魏彰望去,魏彰脸上没什么表情。其实大家都看得懂,这何宽一旦入了朝,便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了,且能生擒赵埙的人,绝对不会是什么省油的灯,甚至都猜得到这人就是赵欢的人,欧阳节当朝推荐只不过是与赵欢在众人面前演一出戏。魏彰不表态,其余淳于氏一党的人,也不敢轻易说话。一时间,朝堂之上雅雀无声。

“陛下——”

这时,不知谁忽然喊了一声,将众人吓了一跳,回身看去,正是尚书令陈益,只听他道:“臣以为,能得何先生此等良才为陛下分忧,实乃陛下之大幸,雍朝之大幸!”

陈益这人,无甚能力,明帝时期因妹妹陈淑媛的缘故,方才进了尚书台,做些掌管宫中水火、盗贼之类的杂事。因机缘巧合,在牧场围猎的时候,为明帝挡了一匹狼的攻击,就从六曹尚书升为尚书左丞。后因陈淑媛受宠,他自己也是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好手,明帝晚年时期便升为了尚书令。这样的小角色,欧阳氏看不上就别说淳于氏了,所以赵欢以登基,就立刻去巴结聂亘,现在勉强也算得上皇帝的人。

“臣附议!”聂亘道。

聂国丈一出,整个少府序列的官员皆赞成此事。少府内臣,要说权利,并无多大,但却是距天子最近的人,有句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想要得到天子青睐,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还要有个举荐人。所以少府序列一出,其他墙头草自然也跟着附议。

魏彰不是不识大体的人,淳于氏一党也不是,遂率先恭贺皇帝喜得良才。而人是欧阳节推荐的,欧阳氏一党更不会反对,所以也都跟着共和。

“朝中官员何处有空缺?”赵欢问道。

“尚差尚书右丞一人。”魏彰道。

在外人看来,这个安排确实合理,既然皇帝要安排自己的心腹,安排在自己身边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是聂亘却知道,将何宽安排进尚书台,尽管是内臣,但永远触摸不到实权。

“陛下,尚书右丞之位已由客曹李典担任,尚书台已无空缺。”聂亘道。

“是吗?那为何没有报于司寇处?”魏彰转身问道。

“此事,下官昨日才做的决定,本打算今日早朝之后便向司寇处禀报备案。”

“那就无其他空缺了吗?”赵欢皱眉问。

“廷尉处,似乎差廷尉右监一人。”欧阳节拱手道。

“张卿,廷尉右监是否空缺?”赵欢转而问张勉。

张勉出列拱手道:“确有空缺,但廷尉人选常常择取出身于律学世家者,何先生初来乍到,不谙律法之道,安排在廷尉处恐不服众。”这话倒不是推脱,廷尉处的官员大多是世袭。

“这律法也不是谁天生便熟识,都是后天习得。”赵欢缓缓道,“况且廷尉右监主管逮捕之事,不用断案,我朝律法往后再补也来得及。”

既然皇帝都如此说了,众人也不好再辩驳,遂只道陛下英明。

“若是无其他事,便退朝吧。大司徒、何宽随朕来。”

“退朝——”

内官宣布退朝,众人也只能跪送皇帝,待皇帝走后才慢慢起身。

“先生,学生尽力了。”张勉走到魏彰身边低声道。

“老夫也尽力了,”他长叹一声,“日后,你我行事都得多加小心,切勿被人抓住什么错处。”

“学生明白。”

“现如今最危险的是你那廷尉正的位置,所以千万别给那位何宽晋升的机会,你一旦不保,下一位便是老夫。仲雅现已解甲归田,又有皇后娘娘从中斡旋,淳于延也在为国征战,淳于氏一时半会儿还倒不了,但你和老夫就难说了。”

淳于嘉,字仲雅。

廷尉属大司寇所管,当年淳于嘉一步一步地将魏彰从地方廷尉平提携上来,他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才一路追随于他。

“先生的意思是?”难道是要弃淳于氏而去?

他转眼看着一脸震惊的张勉,“仲雅于我有恩,我自不会恩将仇报,但此事与你无关,你如何选择,老夫都不会怪你。”

“那先生于张某有恩,学生又怎能弃先生而去?”

魏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不禁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老夫没有看错人!”

张勉,寒门学子,以前在廷尉处做抄录等杂活,能有今天全靠他一路提携。

“学生誓死追随先生!”若不是此刻还在宫中,还当着众多官员,这句话张勉定是跪着说的。

魏彰摇摇头,“死啊活的常挂在嘴边不吉利,老夫也不需要你的命。只是老夫年纪大了,这个位置坐不长久了,我只希望将来你能力排众议坐到我的位置上,能为淳于氏说上一句话。”

没有合适的时机淳于嘉不会轻举妄动,而且如今之局势淳于嘉已无起复之可能,朝中必须要有为淳于氏说话的人,才能让其立于不败之地。自己眼看近两年内必定被迫致仕,到时朝中便只有张勉可以发声,他必须要抓住此人。

“学生明白。”

魏彰点点头,“你师母做了你爱吃的菜,随我回家吧。”

“多谢师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