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 蹊跷的火灾(2 / 2)

加入书签

虽然说,在持久度上,钢混无法与天然石料相比,但在建筑速度优势明显,而与木料比起来,耐久度和大的空间跨度也成为现实!

泰昌来的时候,阶梯教室已经基本完成清场,闲杂人等已经全部清理出去。

现在,制高点和主要门户,已经有锦衣卫看守,防止出现意外。

陪同泰昌查看的,除了方书安和宋应星这两个设计师,也就是徐光启。几人都是懂技术和原理,便于现场解释。

大阶梯教室的挑高也很高,因为要求无柱设计,没有设计成平顶,设计了一个大大的尖顶。

虽然尖顶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用,但是方便实现理学支撑。

以现有的材料,要求无柱并且平顶的话,技术还达不到。

虽然进门并没有三大殿高,但是泰昌已经被震撼了。

将近十丈高的尖顶,没有一个柱子!

十余丈的方圆,那空旷的感觉,谁看见不吃惊?

尤其是顶棚上错落有致的玻璃,将阳光洒向地面,透亮的感觉可比三大殿明亮多。

这是继暖棚之后,泰昌又一次见到透亮的建筑。

“书安,你来给朕解释解释,为何要用水泥?”

方书安看看徐光启和宋应星,既然皇帝点名问他,也只有上去了,想给宋应星的机会并没有。“陛下混凝土的好处便是,干的块,硬度高,耐火性好。若是采用水泥浇筑,第一天施工完毕,五日之后,便能达到设计的硬度的八成,此时便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水泥一次浇筑成型,短时间内即可进行,无需像是木料一样,一点点的刻画榫卯,也无需像是石料一样,还要一点点琢磨石料。另外就是,取材便宜,现在大明已经实现水泥钢筋以及石灰的大批量加工,短时间能即可汇集大量的原料,而无需动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材。保守估计,造价是金丝楠木成本的一成到两成。”

一成到两成?

饶是泰昌有所准备,也是深深的被成本吓到。

能降低到一成,即便是七八百万两,也仅仅需要七八十万两就能完成!

实际上,就这还是方书安将一些局部采用高级装潢的费用计算在内。

比如说黄花梨或者金丝楠的一些细节装饰。

如果仅仅是钢混主体,甚至不需要那么多银钱。

水泥的产能和造价,大大降低,就算是钢筋的价格,也降低到原来的一两成,大工业化的优势太明显了。

当然,因为钢混结构的钢筋,并不需要他们的高素质钢,只需要比炼铁强一点即可,那样的炼钢成本,比原来降低太多太多。

金丝楠木可不一样,一根就要成千上万两!

两者比较,价格相差的让人无法直视。

泰昌已经深深的被低成本的优势所吸引!

随后,其他的细节参观,对于皇帝来说,也就是锦上添花,更加深入的了解钢混结构特点。

方书安看的出来,在说到价格的时候,泰昌已经动心了,那个眼神,瞒不过他。

一直到离开,皇帝的眼神都离不来那个尖顶。

硕大的尖顶,意味着他们能在上边建造复杂的形状,对于斗拱飞檐来说,都不是问题。

刚开始,人们都觉得,有柱子的大殿,才能称得上大殿。现在他意识到,有柱子说明技术差,没有柱子才说明技术的高超。

支撑越少,技术越难。

回到宫殿以后,泰昌仍旧还是心不在焉。

八百万两和八十万两,哪怕是一百六十万两,差的太多了!

按照现在岁入,一百余万两,只需要户部两三个大工厂就能做到,更不要说商税。

但是要说八百万两的话,那可就是两年的财政盈余。

为了两年税收,真的有必要利用金丝楠木么?

怀着如此的心事,泰昌一连几日上朝都心不在焉。

一直到内阁奏事的时候,他仍旧注意窗外。

现在,大朝会逼不得已都在武英殿。内阁奏事,现在的季节,基本是在紫光阁,等到冬日时候,会搬到暖阁。

紫光阁的面积不算大,仍旧用着好几根柱子,自从见识都无柱子的建筑之后,他越发觉得,柱子的建筑上绝对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存在。

有他们,建筑物只能被迫分成若干部分,也就是去大殿的意义。

李汝华的奏报,原本就是大量的数字,这让本就心不在焉的皇帝,更加容易走神。

泰昌的表情,他自然能够注意到,眼见着皇帝看着窗棂越来越入神,他明白,这是在走神了。

“陛下……陛下?”

一直到叫了好几声,泰昌才堪堪回过神。

方从哲人老成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陛下,今日就到此吧,咱们明日再议。”

泰昌见如此,便到,“也罢,明日再议。”

说完,转身便欲离开。

内阁几人和三个尚书便行礼。

只是,皇帝走了几步,忽然停住。人们好奇之下,抬头一看,只见他扶着柱子,上下仔细查看着。

“诸位卿家,你们可曾见过学院的大阶梯教室?”

泰昌没来由的疑问,让几个大臣面面相觑。

谁也不明白,为何皇帝会突然问这样的问题。

“尚未去过,陛下。”

“哦。”泰昌回答一声,自顾自的去了。

人们更加纳闷,皇帝没来由的问一句,究竟是要干什么?

别人不清楚,但是徐光启前几日此陪着泰昌在学院,人们便将目光转向他,希望获得一些信息。

“徐大人,你可知道,陛下是何意?”

“几位大人,你们莫要为难我,陛下的心意,我可不敢推测。不过,既然陛下说没有见过,为何不去看看呢?或许会有些发现。”

徐光启的话,让人们回过味来。

皇帝说的事情,自然是需要他们去现场看看,才能更有感觉。若是仅仅在这里讨论,怎能有多大收获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