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规划大明(2 / 2)

加入书签

华夏民族占据的地势,偏偏又是东亚最好的一块,北边西边不是荒漠就是严寒带来的荒无人烟,西边更是飞鸟难度的高峰,至于东南,则是茫茫大海。

虽然这些天险阻隔了来自各方的可能性势力,同样也将华夏民族圈禁在圈子里。

因为大部分人,尤其是顶层那些人,不知道世界上有着太多没有被开发的地带,有着太多能捡金子的场合,所以最后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剩下窝里斗,也就是党争。

党争到一定程度,仅剩下东林把持而且不务实业的时候,大明也就到了穷途末路。

况且,眼界的制约,更是让高官们以为,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像大明一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认为只要人口多于土地承载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上限。

所以,方书安要矫正人们的想法,明末,尤其是自泰昌以后,对商人贸易行为的约束已经很少。

但是贸易的好处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方书安的一个目的,就是将贸易带来的好处,直观的让人们感受到。

那就是商税的改变,但是,在没有足够多助臂之前,他是半个字都不会提商税改变的,那样,他只能成为所有人的靶子,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再者,就是用各种技艺的突破带给人们更多的冲击!

要让士大夫包括所有人都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原来制造一个东西,可以那样做,那么简单!

而生产的进步,会带给更多的钱财给大明,那些钱财带来新的改变,将是推动大明继续改革的动力!

等到规模化生产到达一定地步的会后,华夏土地上再也盛不下那么多产品的时候,已经富强并且武装起来的军队,必然要守护着向他们提供税负的商人,去更远的地方开拓市场!

这就是方书安设定的一个思路,与其说像是郑和下西洋那样,通过远航带来随后的贸易。

不如由内在的原因推动大明的对外扩张,这也就是他只控制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却将更多商业性质的技术散播出来的原因。

眼看着瓷砖已经在大明主要地区出现滞销,但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商人们,自然不希望他就这样倒下,那么就只有重新寻找出路,而这样内在的驱动力,要比单纯下西洋要有价值的多。

等到逐利的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向外扩张的时候,也就是大明上层野心开始膨胀之时。

以前不要西域和塞北,不过是因为得不偿失而已,以后,大片的羊毛羊肉来源,还有广袤的棉花田以及陆路贸易必经之路,人们是不可能不控制在自己手下

到时候,可就不需要方书安拿着鞭子在背后抽商人们了

除了武科,自然还有文科、理科、工科、医科。

当然这些科的名字,不过是方书安暂定,理念也就是后世大学里边各个系或者学院的分类。

第一批学生,他来不及从开蒙培养,所以只有招收落地的举人、以及在各书院完成学业的年轻人。

他们经过基本的教育,方书安要采用速成的办法,先从这些人里选拔出一些能用的人才,再说下一步。

听完方书安恢弘的讲述,几个人都有些傻眼。

不过么,徐光启提到一个问题,“你怎么能让落地的举人来此地读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