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好恐慌(2 / 2)

加入书签

所以皮肤太好了,也会错过一些知识,是吗?

兰泽沉默了一会,站起来:“好。我回去等你消息。”

“嗯。”戴着口罩的鹤兄淡定地点头。

兰泽回家,把胡子从脸上清理干净。每天继续对着镜子发愁。

过了十天左右,鹤兄忽然告诉他:

兰泽追问他。

鹤兄回答。

兰泽陷入了沉思。

搞细胞内成分测定,水准够专业的人?

有啊。

兰泽立刻想起了国家级大厨陆师兄。读博期间,兢兢业业积累海鞘细胞数据十几年,那叫一个细致。

所以说,兰泽的“老家”,老罗教授的生物力学实验室,这就是他能接触到的搞细胞内研究最专业的科研单位了。

兰泽没有马上回去。回老家求援之前,他得把给别人添麻烦的程度降低到最小。所以,设计实验流程的事情得自己来。

人类的细胞,显而易见,其内部的复杂程度绝不可能低于海鞘的细胞。

从万千种大分子和离子中碰巧找出破坏了他胡子黑色素的罪魁祸首,并不容易。

就像陈相鹤说的一样。没有头绪地测定,只能搞定属于几个大类的组成成分。

但这毫无用处。因为复杂的大分子,全都是几大类的零件拼起来的!

按照他的经验,根据黑色素本身的化学结构,来估计对应的代谢产物,先测定代谢产物,再反推代谢的过程,可以简化流程,节约测定次数。

但就算这样,测定成分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黑色素组装中的关键氨基酸是酪氨酸。但分解不是原路返回。代谢产物中,未必能找到酪氨酸。

一个细胞,几十年工作量,这很正常。

而且因为细胞内部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状态下,对同一个指标重复测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脑搞不定的事情……得了,上电脑吧。

上,用穷举法,试着找出常温下拆分黑色素的全部手段,然后再看看他的细胞里面究竟能找出哪些吧。

这个秋天,兰泽跑了好多次老罗教授的生物力学实验室。贡献了胡须毛囊细胞(从医学院拿过来的,不用再拔一次),手指表皮细胞,头发毛囊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头皮表皮细胞……

实验室里他的前同事们帮忙做过的测定实验攒了一堆。作为交换,他帮忙替他们调整论文用到的数学模型,帮忙写数据分析算法。

细胞里的很多物质都是多功能的。他们帮忙找到了一种酶。一端是蛋白质,另一端围了一圈核糖体。

蛋白质一端起到酶的作用,在毛囊细胞里,可以加速角质合成。这种酶在毛囊细胞和一般的体细胞里都有,在体细胞里管另外的差事。

兰泽的酶本身毫无问题,至少刚被合成出来的时候,和别人的一样。

怪异事件发生在合成一段时间之后。

正常人的细胞里,线粒体燃烧产能,会有一些游离状态的氧自由基从线粒体泄漏到细胞中。于是细胞中的很多功能性物质,就遭到惨无人道的氧化伤害。

那种酶也不例外。大概在半天到一天之内,核糖体一侧连接的功能团就会因为氧化而失活。于是正常人的毛囊中,黑色素就会平安无事地堆到头发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