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将来之势三灭吕(2 / 2)

加入书签

“这些当然都是周知的道理,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我父名声不利,当然随着他的强大,这一点渐渐消弥。虽不利,也可图。”吕娴道“因他名利不利,因此更不能伤仁。这一点,在当今天下谋略满飞的中原各诸侯间,随着强大,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点”

臧霸听着就明白了,因此她有如此考量,所以才不能杀刘备啊。不是她没这个实力,没这个机会,没这个谋略去图之。

而是,这仁字,才是真正的立定天下的根本。

谋略二字,哪个诸侯缺这个袁绍谋臣多的是,不缺,曹操更不缺,孙策,刘表,甚至于张绣张鲁等辈,哪一个又缺

所缺的,才是最容易在名利之中,谋略之中忘记的根本的东西。

而这更是吕布,更不能违反的本质的东西。

臧霸愣了一下,已经明白她在说什么了。

原来如此心中也更钦服,徐州有今天,她依旧未忘真正的根本之道

“所以才不能杀刘备,不仅不能杀刘备,更要尽量的与袁氏和,更要保护司马氏,我想让天下人所看到的是,吕布虽强,却有仁心,勿伤同类,勿有杀伐,却让人畏,却不必畏其滥杀,如此,才不令天下人有唇亡齿寒之心,有一个先例,有一个可以被信任,可以被依赖的表率,我所为徐州做的,只是做成例,将来,诸侯若附,如刘备等贤士,可降,无忧被杀,如袁氏等,可降,无惧灭族,如司马氏等,纵有成势之名,也依旧无惧被猜忌而尽杀灭不容我为徐州所做,是一个地势低的蓄水池,将来俯首来此者,无数而可皆活,有才而可尽用。”吕娴淡笑着,道“所以,我要做的何止只是洗白我父亲啊黑历史,是永远洗不清的,黑点也是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可是要告诉天下人的是,我父虽强横,虽有逆主之旧行,然而,他一日为主,一日便恤下,有仁心,可信赖,可倚重,可来降”

这,简直为洗白之行,拔高了另外的一个高度

“天下要靠实力硬打,是打不下来的,恃强可一时,却不能长久,若不然当年能拿下天下的人,是项羽,而不是高祖皇帝。”吕娴笑道“而徐州所等的,是一个节点,当它足够强,强可争天下,当它足够仁,足够包容,天下诸侯降服,皆来附之如水入低谷,天下万民,无所不容,才为真正的强者之道。足够包容,才是吕氏要做的事,要行的道。”

“勿伤仁人,勿损义士,才是立基定业争霸天下的道,当这个点来临,诸侯皆归队,万民皆来奔,所谓的强,是大仁大义。”吕娴道“这个点就叫yi不可违。”

“yi不可违”臧霸重复道。

“对,就是yi不可违。这一天,这一个点,也许来临会很晚,然而,它总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只要徐州强下去,坚持下去,不做的坚决不做,一定会来。”吕娴道。

天下之事,在于去做,也在于不做,而坚持一些事不能做,很容易被人忽略。

徐州战场杀人可以,可是若伤仁义之名,绝不可损。

这才是吕娴绝不会杀刘备的原因。

因为吕布的吕氏,真的黑不起了。越壮大,越强大,便越不能承受黑料。一旦积累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效应,再也无法翻身。

yi不可违与墙倒众人推,只有这么两个选择。成或败,就在于这积累之间。

而向着哪个方向积累,才是吕娴真正要掰正的东西。

汉末天下,封建王朝是很讲究义这个字的,损了这个字,就真的是死路一条,绝路一条。

强是可以,可是强,未必能争得天下。若损义字,迟早要形成一种效应,这种效应,什么天纵之才的谋略都救不了。

臧霸思忖了一会,道“徐州越强,女公子却越焦虑,徐州的强大,反而让女公子不安了吗”

“观天下之势,谁为强,风皆摧之。早年的董卓,是先例,被灭,”吕娴道“如今绍强,天下也要灭之,将来曹强,天下也要灭之,而徐州越来越强,也是此理。越是强大,所面临的敌人,也都是更强的对手,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状,强者相争,都是自然天理。然而,若有仁助,万民归心,不战也必赢啊,所以徐州需要仁的保护”

“看看刘备就知道了,他在中原流浪多久了”吕娴道“可是曹操不杀,我父不杀,刘表不杀,为何行仁之人,不可伤矣。”

人既如此,基业也如是

“若杀刘备,如宣高这样的义士,必也毁之,而元直正直,若杀刘备,如元直等天下之人,又如何作想”吕娴道“不是我不想杀,而是,真的不能杀,杀一人,伤天下人心,实不值当。才是真正的毁了徐州的根本。”

吕娴都恨不得感慨,真的不是曹操与她,以及吕布心胸广大。

而是在这汉末,这封建社会,有最基本的操守与法则,或者说是默认的一种规则。

谁破坏了规矩,谁就为世不容。

当年的吕布已经犯了规矩,所以一直被人骂三姓家奴骂到现在,这就是代价。而洗白的过程更是难之又难,这更是代价之一。

做了一件恶事,需要多少件好事弥补只怕连弥补都难。

所以破坏规矩的人,下场都很惨。一般这样的人,都被杀了。

吕布当然也是。他犯了世俗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不可被容。而唯一能破局的办法,只是不为人下。

吕布当然做到了,然而要长久,也需要更多的代价。这一点,吕娴从不侥幸,更不敢轻视封建社会里的这种顽固的规则。11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