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一二五章 所有的付出 都成为经验(2 / 2)

加入书签

第一是崔宁感觉到最近姜老有些忙,忙的事情肯定更重要。

第二是崔宁想着自己证明自己,包括自己虽然可以和企业家同频共振,以及用调频的方式获得企业家的认可,但是这些超能力,崔宁也都没有用。崔宁认为有些事情,并不值得自己去窥测天机,就像历史上的很多大人物,知道权利和智慧如何使用。

当然,崔宁更知道,过于的依赖超能力和调频,会使自己的智慧懒惰,而自己的行业,专业要求和基本素养,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崔宁一直要求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专业、基本功扎实的行业领*袖。

虽然做方案的过程无比折磨人,但是每个人从这个三天的方案和会议中都有所提升,这是很客观的事实,包括人力资源部门的许甜甜,对于公司的第一个提案客户也是很上心,甚至开会的时候也来认真倾听。

提案之前崔宁找华夏聊了半个小时,主要的意思就是几个要点的重新阐述,以及询问华夏对提案主讲这一角色也没有信心,华夏对于自己主笔的方案当然希望自己去提案,主讲,崔宁心里是有数的,关键是现场的掌控力,毕竟谁也不知道甲方企业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参与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当然,最终的提案,崔宁给华夏打了一个80分的成绩,算是表示肯定,当然面对客户,尤其是面对企业家,80分是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是一场战争,80分就意味着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因为敌人往往比想象中更强大。这些崔宁只能慢慢的私下和华夏沟通,而不能在员工面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不过很遗憾的是,奥纳没有成为崔宁公司第一个项目开发的签约客户,并且一直到这个品牌陨落、消失,崔宁后来在某些场合和黄家勤董事长也有过一些见面和接触,但是再也没有合作。

很多信息是后来才知道的,黄家勤董事长在龙都找了好多家公司,而最终没有选择崔宁公司的原因,方案自然不是最终的原因,而是因为崔宁不是大师,也不是最知名的策划公司。

按照黄董事长的理解,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在短期内继续打造更大的名声,而不是注重细节,但是黄家勤董事长却忘记了,如果只是为了更高的知名度,其实他无须寻找合作公司,很多时候,企业家不是为了让专家说服自己,而是找一个专家,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但是恰恰有一点,只有不一样的观点才有价值。

如果一个企业,所有的观点只是为了迎合企业老板,最终的水平也不会超越老板,这是很多企业发展中的悲哀,只有超越老板的智慧和水平,让老板专业做自己擅长的,比如管理、资金和方向,而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来完成,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只可惜,很多企业老板就害怕找到一个水平比自己高的高手,武大郎开店的思维做企业,这是致命的。

黄家勤选择了一个大师领衔的策划公司,大师给黄家勤的答案是奥纳这几年的声音太小,形象代言人太老,要换更年轻的、当下最火的港岛巨星,在龙国国家电视台的广告投放加大,a类终端多花钱、多派促销、多搞活动,整个方案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竞争对手的分析、行业的分析,而是大师过往成功案例的包装和讲述。

当然,这些信息是后来很久崔宁才知道的,不过在当时,崔宁通过自己的方式,得知奥纳选择了大师公司的时候,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团队付出了几天的努力,以及毕竟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提案项目。

但是崔宁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失败了,以及竞争对手提供了什么更高明的策划方案,因为这时候,崔宁已经带领团队几个人来到了绿岛市,参加由于金龙董事长亲自参加的会议,会议主题就是海蓝品牌的提升与重塑。

其中崔宁是于董事长亲自点名要参与的,而且崔宁对于海蓝算是非常了解。而另外的几家公司则是囊括了国内几家知名的策划和咨询机构,因为这次招标海蓝作为甲方,主动投放了最权威的营销类媒体整版广告,邀请全国策略公司献计献策,并注明董事长亲自参与,一切全凭方案、智慧、高度和思路说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甚至不在乎公司成立的时间、规模和以前的案例。除了这是给崔宁的公司开绿灯之外,也彰显出于金龙对这次提案的一些基本原则。

所以,除了很多大型公司,甚至有几家小公司同样来参与竞标,海蓝在绿岛市掀起了创意的战火,据说每天四五家公司提案,前后要一周才能完成,对于任何一个甲方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是罕见的一次国内公司智慧大碰撞。

由于崔宁是在到达绿岛的时候接到了黄家勤的电话,表示为这次的合约没有达成有些抱歉,为了士气以及即将开始的海蓝品牌提案,崔宁并没有把奥纳的项目事情告知团队的成员。

海蓝,这个燃烧着自己青春的品牌,这个从自己读大学就开始实习的品牌,这个洋溢着海洋气息的品牌,才是崔宁当下关注的重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