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长治久安之南稳北战(1 / 2)

加入书签

监督的职能能向下延伸,当然也可以向上延伸。www.luanhen.com(wWW.K6UK.COM)泡-书_吧(WwW.PaoShU8.COm)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最好的载体,但在中央集权的中央这一级,同样有着相权和王权之间此消彼长的相互争夺。

战国以来,各国诸侯对于能强盛国家的贤者莫不孜孜以求,国君对于国相的尊重,远在其他大臣之上,相为百官之长,很大程度上,代国君料理国政。很多国君在王位之上,还真像是一个权力的就是授权者和监督者。权力的行使,很多时候都是让相国来代行的。从历史上看,这时候乃是相权最重的时期。

自秦汉以后,君权和相权的分配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君权在权力的争夺中处于一个先天的优势地位。但君权再强,也始终无法彻底剪灭相权的存在。虽有不少的雄君英主都想方设法的消减甚至取消相权,但政事繁杂,百务万端,巨大的政务处理需求的现实和君王个人的能力、精力之间巨大缺口,又决定了君王为了国家的有效治理,无法独立处置所有的政务,必须有可以代行其事的强力助手。但相权总是像野火烧不尽的荒草一样,总会以不同的名分重新出现在朝廷之上。

太子丹是主张重相权的。

相权和君权之位最大的不同,是君权世袭,相权不是。世袭的君权,保证了一定情况下的稳定的血脉传承,但可保证不了执政能力和品质的传递。如果所选非人,或是因某种原因而太过无能,或是本身品质太坏,都会导致君权的横冲直撞,给国家的政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相权则不一样,作为相国,或者是知名大贤,或者是从百官当中,历经政治风雨搏杀才得以上位。品质如何不说,其能力一般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尤其是承平年代,那些能熬到相位的,可说都是官场中的人精,连朝中一般的大臣都自愧不如,更何况养在后宫,长在妇人之手的那些幼主,就更差的远了。

应该说,重相权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但相权重,则君权必然要轻。

权力就像毒品,一旦尝到了滋味,没有哪一个肯舍去不要。

尤其是国君这等最高的权力,一旦握到手里,食髓知味,再要放手比舍命都难,非是大智大勇之人绝对难以做到。

在太子丹看来,即便是自己以后,一旦坐到那个位置上,肯不肯自动的放下都难说。

同时,重相权就有一个如何保证相权不出格,不会威胁君权存在的问题。

战国之际,因为是大争之世,这各国君主因为处在生存危机当中,人才流动又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为了国家的强盛,王权的稳固,礼贤下士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必然,对相国的尊重和放权,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尤其是对于弱国,外强置相,并借此干政乃是一种常态,对于如何保证国相对国君和国家的忠诚,各国都下了不少的功夫。从选择的慎重,国君的监督、分权制约,等等。

当然,这些最后所依赖的还是国君自己的决断。

如果能把议政团的监督向上延伸,那岂不是就有可能使得相权的行使,置于更多人的监控和督查之下么?一个团体的监督和决策,可能没有一个人的监督和决策效率更高,但同样的,一个聪明的团体,犯错误的几率也远远会小于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很聪明。

放权才是收权!

当自己把这个决定权交给很多人共同行使的时候,其实只要选择人的或者指定选择规则的权力在自己手里。这个权力的行使,反而会因自己的放手而减少了出错的机会,进而更能体现自己本来的意志。,

毕竟一帮人总比一个要难糊弄的多!

只是这个监督和制约,在中央一级该怎么搞呢?

毕竟在郡县一级,议政团可以依据朝中的法律、诏旨对郡县守令的行为命令进行否决和监督,可中央本身即是发布和拟定诏旨的法律的地方,那又该如何进行呢?什么立法和行政分立将来或许可以,现在肯定是不现实的。

可监督总要有内容吧?制约总要有权限吧?

或许否决权和弹劾权可以成为一种最好的武器!

要不要给它一个任命的同意权呢?比如说一定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这个团体的确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