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大战(19) 结局(1 / 2)

加入书签

桓齮等四万余战俘离开了上党战场,庞煖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次燕军又送来粮谷十万石,其中一半,乃是交换战俘所得,使得上党战场之上,不但赵军兵力更加充裕,粮草供应也都没有任何可担忧之处。7k7k001.com(wwW.k6uK.coM)

上党战区,秦赵两军各有优劣,军力相差无几,赵军并不占什么优势,但从战略布局和态势上看,秦军分为南北两部,原本是欲以首尾夹击之势救援桓齮,如今桓齮已经败亡,内应已然不在,面对合为一体的赵军主力,山川阻隔,有相互呼应不力之弊,而赵军居于内线,虽说山川道路并不算很顺畅,但比起秦军来,兵马调动应援自然要灵活近便的多,很容易在一个方向上形成对秦军的兵力优势。

这一态势,庞煖当然清楚,因此很是有心借此再打一仗,争取能打残或吃掉秦军一部,让秦军这次攻赵大败而归。

但他的对手,乃是秦军战将中的翘楚王翦,目前的态势不利,王翦当然看得更明白。

虽然蒙恬率军三万增援,手里直接可调用的军力又恢复到了近九万,但王翦却不肯向前攻击。

从临漳这个岔口到橑阳,尽是高山陡坡所夹持的山谷之路。崎岖狭隘,大军进击,根本就展不开兵力进攻不说,而且守军利用地形之便,深沟壁垒的防守,攻击的代价实在是太大。

而且在这种地形上,双方只能是接触战,攻防战,除非是像武安君那样诱敌深入,奇兵包围之后将对方困死,否则实在没有击垮和吃掉赵军主力大兵团的条件。

可庞煖不是赵括,这厮也是老成精的人物,一来想让他冒进只怕很难,二来这要是让庞煖突破了目前的山谷之路,赵军主力进入上党盆地,自己的军力还赶不上庞煖,弄不好不是诱敌深入,反而变成了引狼入室。

所以,王翦将自己久战之军调了下来休整,让蒙恬的三万生力军把守要道,和赵军相持。

而羌瘣所部,已经知道桓齮大军覆灭,自己真要是猛攻平坦城,说不定就会和赵军主力对上,也怕再被赵军缠住,已经奉王翦的命令退守寿水。

庞煖在南线、北线都寻不到战机,而邯郸的消息,巨鹿等地征发的援兵,都已经赶到了邯郸,秦军王贲所部,看赵军人多势众,也退到了漳水之南,赵军重新占据漳水长城,只是这些新征之兵,比之赵军主力相差甚远,因此也不敢过河去夺回失地,只能隔河和王贲所部对峙。

秦赵的大战,就此陷入了双方对峙不动,互拼消耗的局面。

庞煖对此当然不愿意,秦赵之间,秦国丁口、钱粮的实力远强于赵国,双方这么对峙下去,自然是赵国扛不住。

因此庞煖用燕丹和尉僚之计,派人去邯郸奏报请封,称阏与橑阳之战,赵军斩秦将桓齮以下将佐二百余员,士卒五万级,俘获四万余人。另一方面,则是请赵王偃派使臣到楚、韩、魏、齐四国,道是燕赵合纵,已经大败赵军,自开战以来,赵军共斩俘秦军十五万。秦军近二十万大军陷于秦赵战场无法脱身,其东郡、河内、上党、河东等郡实力空虚。

韩、魏、楚三国,地接强秦,这数年以来,秦军攻伐不止,大半国土都被秦国多去,如今秦军主力大损,正是各国报仇雪恨,收复国土之机。

庞煖如此大胜,虽然邯郸当初还受了点惊吓,可赵王偃却还是大喜过望,当即封庞煖为武胜君,庞煖所奏,无所不从,在两天之内,连续派出四批使者,携带金玉车马,前往各诸侯游说。

消息传回咸阳,虽然秦王政早已从王翦的奏报里那里知道桓齮大军败亡,但这次赵国的消息传来,还是在咸阳引起了震动。

这是几年来第二次秦军大败给赵军了。

第一次虽是败阵,但不过是被赵军击溃而已,蒙骜丧命,也只能说是偶然。可这次,十万大军居然一个都没跑出来,赵军这仗打的够狠,胜的够干脆!

如果加上第一次合纵诸侯攻入函谷关后,庞煖已经三胜秦军!

难道这庞煖乃是秦军的克星不成?

如今大军和庞煖主力对峙,秦军当然不怕消耗,可真要是诸侯趁机兴兵,攻略秦国东方诸郡,让秦军顾此失彼,还真不好应付呀!

昌平君熊启对此甚为忧虑,立刻进宫和嬴政商量对策。

丢了十万大军,秦王政很是郁闷,对燕太子忘恩负义的狡诈行径也是痛恨不已。

不过,他很自信,赵军虽然利用诈计坑了桓齮一军,但羌瘣和王翦应该不会再给庞煖什么机会。两军对峙,秦是不怕的!

但熊启所说的诸侯合纵之事,当然不可不防。两人商议之下,派李斯出使韩国,茅焦出使齐,甘罗出使魏国,贾遗出使楚国,或是利诱,或是强迫,让诸侯不得妄动。

这几位使臣,都是深通游说之道的诸侯宾客,面对各国权贵出手极为大方,很快就将各国渐渐形成的合纵呼声压下去不少。

不过,这次秦军吃亏是明摆着的,目前战局胶着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除了齐国这二十年来一直采取和秦之策,后胜一力坚持不可得罪秦国,故而面对攻秦的大利好不动心之外,其他三国对于趁机攻秦还真有点忍不住了。

尤其是楚国,不但项、景等贵族对于北上趁虚夺取秦国的陶宋之地蠢蠢欲动,就是国相李园,由于是当初斩杀春申君之后借机以国戚的身份上位,协助国政,也急需建立功勋来确立自己的辅政之位。面对这一建功的良机,也很是按捺不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