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06.主仆一心(2 / 2)

加入书签

左战感叹王安的忠心,习惯性的勾了勾右手食指,示意王安靠近一些,这才低声说道:

“世宗初登大宝,身边只有李芳,主仆一心,善始善终。如今朕根基未稳,你觉得谁像李芳?”

王安沉默不语,本想效仿陈矩、李芳,忠心辅佐新君,可是光宗已经光荣了,小皇帝又夺了自己司礼监的权,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左战见他犹豫不决,知道这是个老实人,决定不卖关子了,说道:

“唯大伴尔。”

王安惊喜,欲谢恩却被左战制止,继续说道:

“你是朕唯一可以信任的人,朕希望能与你善始善终,所以有些棘手的事就需要别人出面。”

王安这才明白为什么要用魏进忠,他本是李选侍的旧人,反水后对旧主毫不留情,还亲自打死了几个昔日的上司。宫里早已对魏进忠不满,谁料皇帝突然让他做了秉笔太监,人人自危避之不及。

“朕要亲政,前朝需要你安抚一些重臣,后宫需要裁撤空闲的衙门,你统计那些有作奸犯科的宫人,全部发至南京充为净军。”

王安心想后宫有数万之众,平日里就懒散怠慢,私相授受那是常有之事,要按小皇帝的条件,估计能留下的不多于三千人。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小鬼到哪里都是祸害,急忙说道:

“陛下三思,老奴担心牵连的人甚广,届时会生变故。”

左战自信的拍了拍王安的肩膀,笑着说道:

“这个你不用担心,有人会替朕养活他们。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清点内库,你可以让曹化淳负责。

至于那个魏朝,朕知道他是你的人,还算个可用之人。派他去应天府,盘点应天、苏杭织造局,核算出现有的产量和最高产能。”

对于左战的人事安排,王安不敢多言,却还是担心这么大幅度的裁人会出乱子。左战见他过于迂腐,训斥道:

“这几万人可以分批处理嘛,西郊皇陵、南京、凤阳都可以安置。眼下是非常时期,就要行非常之法,总的来说就是宁缺毋滥。”

史书记载,明末宦官有数万之多,加上他们的亲属家眷,不下十几万。这些人依仗宫里的势力,四处巧取豪夺,不但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还让皇家失去了民心。

海运方面,海患基本得到平息,海外贸易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瓷器,本来应该是大头的丝绸反而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万历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对粮食的需求非常大,导致种桑减少,没有生丝,应天、苏杭的织机就得停下来,工人为了生计被迫改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它关系的不是一群人的生活,而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主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业的发展本就举步维艰。明朝对商人诸多限制,严禁私人进行海外贸易,这与欧洲正在积极向外探索形成巨大的反差。

左战非常想扩大海外贸易,赚取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来的白银,然后用这些白银来充作打仗的军费和赈灾的粮饷。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应天府的织造业,改进织机技术,培养织布工人,扩大生丝产量,寻找贸易伙伴。可是左战手头上能用的人太少了,他必须把宝押在已经失去一切的魏朝身上,他相信一个人被置之死地后肯定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王安得到左战的点拨,瞬间体察到圣意,叩头说道:“陛下英明,老奴愿效犬马之劳。”

“至于你的名分,朕计划设立一个内务府,由你做总管。不过具体的职责还没有想好,你暂时先替朕掌好司礼监的大印。”

前面说过,司礼监在明朝中后期是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当中最厉害的两个角色便是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秉笔,顾名思义就是替皇帝批复奏折。掌印,则是替皇帝盖章的。这两者看似平级,现实中掌印太监要远远高于秉笔太监,通常就是干爹、干儿子的差距。

王安拿到这个职务,心口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他知道小皇帝不会忘记他,他更不需要和别人那样溜须拍马,因为他们早就是主仆一心。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