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吹口哨也是口技(2 / 2)

加入书签

两人大眼瞪小眼看了十来秒。

最后,刘老师败却了。

“你是认真的?”刘老师叹了口气问道。

“是啊!”叶霜肯定的点了点头。

“请开始你的表演”刘老师右手往前一伸,示意开始。

叶霜吸了口气,开始吹了起来。

他吹的调子是《铃儿响叮当》的调子,也是很有名的。

你没听过?没关系,一听到起奏你就知道这首歌了。

全程只有叶霜的口哨声,但这调子耳熟能详,听到就能跟着哼起来,这首歌是1857年美国波士顿假日学校的学生在教堂有一场感恩节演唱,并很快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圣诞歌曲。

后来传入国内,由当时的最早的合音组合黑鸭子演唱。再到后来,国外的圣诞节在国内开始流行了起来,每年圣诞节都能在路边听到这首歌,歌曲出现的时候伴随着伴奏的铃铛声,非常轻快。

刘老师听着叶霜的口哨声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对方所谓的口哨不错不是吹牛的,的确还行。

别以为口哨不是乐器,连拍肚皮都能算入打击乐乐器中,为什么口哨不算?

口哨在许多歌里面也是很重要的配乐手段,甚至在少部分歌曲里面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在古代,口哨还有个称呼叫啸,啸又和音乐与口技结合,产生了啸艺,成为了一门艺术。啸又和音乐与口技结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记载。汉、魏开始有名人(如诸葛亮、曹植等)吹奏。

晋代名士、竹林七贤的领袖之一的阮籍名气大且演奏水平高。文学家、啸艺演奏家成公绥用当时地位很高的文体对其进行总结,写成了《啸赋》。

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有叶啸。

到唐代,孙广又对其进行理论总结,撰写了《啸旨》。

五代时开始有指啸的记载。

明代几乎已认为啸艺是隐逸修道的必修课。

所以说,口哨一直以来都只是人们太轻视它了,真较真论起来,口哨的悠久甚至比很多乐器都要来的早许多。

这也是为什么叶霜说他会口哨的时候,刘礼成这位作曲系教授并没有直言拒绝,而是让他开始自己的表演。

或许换一个对这东西不是非常懂的人来的话,直接请叶霜出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