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激战双流(2 / 2)

加入书签

企图南下占领战略要地新津县城,以便打开往南或往西的通道,为自己和清军拓展生存空间。

那天,田武魁和朱波澜各带一万五千精兵,做好了出城准备。

赵尔丰一声令下,安装在南门城楼上的数十门火炮齐声轰鸣。

清军突然打开南门,三万精锐部队从南门冲出去,快速向南郊突围。

川南同志军统领侯宝斋,早已在南门外布置了三道防线:

侯宝斋亲率南路同志军组成第一道防线;

刘自强率领原红灯教人员组成第二道防线;

双流及邻县同志军组成第三道防线。

各路同志军在南门外死守阻击阵地,清军发起数十次冲锋,同志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形成了拉锯战。

川南同志军与清军在南郊,相持近半个月。

终因民军的武器落后,后勤供给跟不上,人员伤亡较大等原因,三道防线最终都被清军突破。

侯宝斋不得不下令川南同志军撤出南郊,退回到双流和新津县城一带布防。

各位看官,新津县城是成都西南的门户,三面环水,外来兵马要两次渡河,才能到达城下。

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军如果占领了新津城,往南可以从水路南下重庆,与端方的湖北新军会合。

往西可以打通川藏通道,去川西大山与边防军将领傅荣华会合。

往北则可以进入成都,坚守在省会周围。

因此,新津县城的得失,是双方战略争夺的焦点。

川南同志军撤回新津县城时,受到新津东门外的清军巡防军的阻击。

同志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鼓角声、呼号声、枪声、炮声如雷霆震怒,使巡防军闻风丧胆。

同志军冲破巡防军的阻击阵地后,放火焚烧了军营,巡防清军最后全部缴械投降。

占领新津县城后,侯宝斋与刘自强商量,决定以新津三渡水为界,在河西岸边隔江防守,依靠西河、金马河构筑起三道防御工事。

在西岸宝资山上设置炮台阵地,集中沿河所有船只到西岸,不让东岸的清军渡河。

在各道防线和城墙上堆积大量石灰包和红条石,以防备清军的进攻。

为了阻断赵尔丰与清军的通讯联络,刘自强下令将雅安到成都的电线剪断,电线杆全部砍倒。

同时,侯宝斋通知邛崃、大邑、蒲江等邻县的同志军赶到新津县城来会合。

双流县位于成都去新津的要道中间,清军要攻打新津,必须首先拿下被同志军占领的双流县城。

田武魁集中了强大的优势兵力,马步炮兵并进,去攻打双流县城。

双流县作为护卫新津的屏障,当时县城里仅有几千名同志军驻守。

为此,坐镇新津指挥的侯宝斋,派刘自强带领五千同志军去双流增援。

秦载赓率领的东路同志军,在成都东门外激战十几天后,将大军主力转向华阳中和场一带,与新津遥相呼应,形成四十里连营。

同时派其弟秦省三带领三千同志军,配合双流县的友军阻击清军。

刘自强见双流县城无险可守,便令城内的同志军主动撤出来,分三路南移至地形复杂的黄水河及板桥子一带防守。

清军到县城扑了空,追击至黄水河边与同志军激战。

同志军将清军引诱到地势低矮的辜家碾附近,突然打开碾闸,大水咆哮着冲向清军。

同志军趁清军遭遇水淹,惊慌之际,用土枪和箭弩疯狂射击。

大部分巡防军被击毙,河里、水田里到处泡起清军的死尸。

刘自强指挥同志军出没无定,四处设伏,引诱巡防军至林盘深处、河边或田地里将其歼灭。

为了瓦解巡防军的军心,同志军高喊歌谣:

“巡防军,回头好,不早回头命难保。劝你们,把戈倒,协力推翻清王朝。兴中华,建民国,为国富强立功劳。”

受此歌谣影响,一些巡防军倒戈参加了同志军。

巡防军在双流受到重创,赵尔丰不服输,派朱波澜亲率陆军四个营,另有马队和炮队配合,再来进攻同志军的黄水河防线。

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凭,在清军优势兵力攻击下,同志军要坚守下去十分困难。

这时,周洪勋带领在邛州起义的“武字营”,赶到黄水河防线,与同志军一起顽强抵抗,最终击溃了进攻黄水河的清军。

“武字营”乘胜追击十余里,至成都红牌楼后,才率武字营回驻双流扼守。

数日后,清军再次大举反攻,烧毁双流城外的房屋,周鸿勋乃率部退至黄水河布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