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驱虎吞狼(1 / 2)

加入书签

divid="center_tip"b/b咸平三年(1000)冬至,皇宫举行朝会仪式,文武百官全在场,如此庄重的场合,但见宰相张齐贤衣冠不整,冠冕不正,摇摇晃晃,酒气熏天,“几颠仆殿上”,显然是喝多了。

御史中丞见状,立即站出来,弹劾张齐贤失仪。

张齐贤解释道:“天气寒冷,以酒御风寒,没想到喝醉了。”解释归解释,身为宰相,为百官表率,如此失态,实在太过分。

真宗道:“卿为宰执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宪典,朕不敢徇私,听后处理吧。”

凡事有方寸,做事有规矩。《孟子》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无论你是哪一个。我是可爱的麻烦,想成为你甜蜜的负担。不讲规矩,门都没有。

正赶上西北党项的李继迁又起幺蛾子。灵州知州、陇州刺使李守恩及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运送粮草过瀚海(今宁夏灵武以南),被李继迁拦劫。李守恩、陈纬双双战亡,二十万石粮草被洗劫一空。

李继迁在天高皇帝远的西北大漠,继续不断地碰瓷和加速玩火。这一回,真宗彻底看清了李继迁的嘴脸,这厮就是个人渣,必须把他做掉,否则给多少肥肉都填不饱他的私欲。

西北之事悬而未决,搞得真宗寝食难安,他想找一位得力的干将去西北主持大局,派谁去,正在斟酌。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张齐贤的性格就属于那种大大咧咧的类型。不然的话,从前落魄时,他也不可能气定神闲地跟强盗混吃混喝,拦御驾求蹭饭。

要说干饭哪家强,大宋宰相齐贤张。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张齐贤对此不甚讲究,他只求能吃饱。

张齐贤的食肠宽大是出了名的,他的饭量到底有多大?在安州为官时,同事见到张大人吃饭,吓了一跳,有官员给他做过一个测试。

开饭了,张齐贤这边一入座,就甩开腮帮子,撩开后槽牙吃开了。他每吃一样东西,厨子就在桶里放下同样分量的食物,最后大桶都要溢出来了,张大人还在大快朵颐。

经过测算,大桶中的食物,就算是二十个衙役一顿也吃不完。

说张齐贤是大宋朝“干饭”第二人,没人敢说第一。大肚能容,正应了那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太平兴国元年(976)中进士,步入仕途,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入朝拜相,张齐贤都善于用事,敢于担当,政绩卓著。

张齐贤的母亲孙氏八十多岁了,被封为晋国太夫人。每次孙太夫人进宫,太宗赵光义都会称呼她为婆婆,还赞叹她多福和长寿,有个好儿子。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雍熙三年(986),辽军反攻代州,杨业战死,太宗访求近臣作为策应,张齐贤主动请缨,任代州知州,与潘美一起统领边疆军队。

虽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张齐贤熟读兵书,不过,张齐贤能根据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做出相应的对策。他亲自指挥土墱寨之战,大败辽军,此后又多次与辽军作战,均有战绩。

干饭能力强,为官能力更强。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放到哪儿,张齐贤都是一顶一的能人。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三天后,真宗下诏,免去张齐贤相位,罢为兵部尚书。

太宗赵光义当年派王继恩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王继恩攻占成都,太宗召集群臣议功。中书省建议拜王继思为宣慰使,太宗认为宦官不宜干政,宣慰使是国政之本,不可授于宦官。让学士张洎和钱若水在宣慰使之上,策划出一个新官名——宣政使,授予王继恩。

真宗决定效仿老爹,为张齐贤量身定制的一个新职位——安抚经略使,掌一路军政之事,权力堪比节度使。

擢升兵部尚书张齐贤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即刻前往西北赴任。

安抚经略使,后正式更名为经略安抚使,称帅司。

溪流遇不到顽石,就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实际上,像张齐贤这种文官当中的战斗鸡,并不适合老是在京城待着,无所事事,做一个无趣无聊的京官,他更适合去处理各式难题,去攻坚。

仕途起起落落,人生才会更加出彩。与其躺在温柔乡里长赘肉,不如驰骋疆场,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么样,大宋就是什么样。对张齐贤而言,这一回,他又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瀚海劫粮

党项首领李继迁是个反复无常之人,他最擅长的就是两面三刀,打擦边球,出尔反尔,不讲武德。

他对宋廷赵官家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你大宋朝廷要的就是让党项各部做个顺民,不搞独立,不称王,最好能联手,共同对抗北面的大辽。

至道元年(995),军师张浦出使宋廷,被太宗赵光义扣留开封,李继迁索要无果,这几年,让宋廷一直为此割肉流血,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至道三年(997),真宗赵恒即位后,李继迁上表表示恭顺,并请求朝廷赐还祖宗基业夏州等地,放回自己的谋臣张浦。

在开封被看管的这三年,张浦也没闲着,他研究分析赵家皇帝的心思,琢磨查究大宋稍有名气的文臣武将,对党项的未来也做了一番彻底的规划。

张浦为李继迁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向宋廷示弱臣服,养精蓄锐,团结各部,占据五州,建立党项自己的政权。

为了让李继迁臣服,朝廷必须拿出诚意。可以说,放回张浦,这是标准的放虎归山。真宗权衡再三,答应李继迁的请求,并恢复他的赐名“赵保吉”,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夏州,在十五年之后,又重归李继迁。

张浦平安归来,李继迁从此再无顾忌,狐狸尾巴也没什么好掖掖藏藏的了。对付这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李继迁觉得自己用一根指头就足够了。

张浦及时制止了李继迁这种野蛮思想的蔓延。李继迁做事情,从来都是大萝卜就酒——嘎嘣脆,什么对自己有利,李继迁就做什么。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这次,他听从了张浦的建议,这两三年,还是要守点规矩,给赵家皇帝一点面子,韬光养晦,收起利爪,积蓄力量。

说归说,没有人能让一头野兽完全吃素。李继迁受任夏州刺史后,仍时不时地在边地进行掳掠揩油,与宋廷之间的小范围冲突从未停止过。

咸平三年(1000)九月,陇州刺史、灵州知州李守恩和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从庆州往灵州运送粮草。李继迁得知后,在瀚海设伏。

漫漫黄沙,寸草不生,粮队迤逦而来。李继迁率万余铁骑突然杀出,李守恩、陈纬两位主将慌忙下令迎战。

党项兵将宋军和粮队团团围住,李守恩、陈纬两位主将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双双战死。李守恩的长子李广文、弟弟寄班李守忠等全部阵亡,二十万石粮草被李继迁悉数笑纳。

李继迁夺取了宋军的粮草,大获全胜,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很快就得到这一喜讯。辽国就是想利用李继迁把大宋拖入战争的深渊,甚至拖死在西北战场,自己才可以不断地在河北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辽圣宗立即遣使褒奖李继迁,并封其长子李德明为朔方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州节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九年(721),为防御后突厥所设置的天宝十节度使之一。

未得其地,先得其官,大辽使的这是“驱虎吞狼之计”,目的就是让李继迁继续跟宋廷死磕,尽早拿下灵州,让儿子之职实至名归。

契丹封自己的儿子为朔方节度使,李继迁大喜,自己正有攻取灵州之意,与大辽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盛情款待辽使,并派遣使臣到辽国进贡。

◆以蕃治蕃

张齐贤走马上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发现李继迁与西部诸部族之间,矛盾重重。

敌人的矛盾,正是留给我方的机会。如果给他们官职,诱以货利,再加以恩信,交结他们,并且以利害激发,则蕃部族长,无不倾心,为朝廷效力。于是立即向真宗上表进言,以蕃治蕃,以夷制夷。

请求封潘罗支为六谷王,则泥埋等族,西南远蕃,不难招集。西南既受命,而边缘之军势大张,则鄜、延、环、庆之浅蕃,原、渭、震戎之熟户,自然归化。

真宗觉得言之有理,即命翰林院起草文书,遣使吐蕃。

咸平四年(1001),吐蕃六谷部大首领潘罗支接受宋廷的封授,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统治西凉。

潘罗支决定派部下李万山率军助宋攻打李继迁。奏表递上去许久,没有收到真宗的批示。

张齐贤和梁灏来到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向知军李继和询问边疆事务。

李继和道:“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州北部屏障,又为环、庆、原、渭、仪、秦熟户所依,也是回鹘、西凉、六谷、吐蕃、咩逋、贱遇、马臧、梁家等蕃族往来交流之地。如能经常用步兵骑兵五千人来守卫,当泾、原、渭州遇到紧急情况,都在镇戎军会合,合力作战,那么李继迁贼军必定不敢经过镇戎军。

潘罗支将自己愿意出兵,合力讨伐夏州李继迁的想法告知李继和。张齐贤立即让李继和给真宗上表,建议授予潘罗支为刺史。

真宗与众臣商议,觉得潘罗支是吐蕃六谷部大首领,授予刺史,官职太轻,于是诏令封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

谁会想到,就是真宗这个不经意的决定,竟打开了李继迁身死名裂的魔盒。

得到诏令和封授,潘罗支立即派遣部下李万年率兵进讨,同时作书一封,和李继和约定出兵日期。

四月,西州回鹘可汗禄胜派遣枢密使曹万通朝宋,进献名马、驼、玉勒鞍、镔铁剑甲、宝器。说回鹘国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精习,请大宋遣将统领,愿意出兵帮助朝廷擒获李继迁以献。

真宗下诏好言安抚,赏赐甚厚,并封曹万通为左神武军大将军。

李继迁扫荡河西时,劫掠的羌族嵬逋等部落,趁机率千余众来投环州。李继迁得知,率兵从万户谷赶来阻截,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西北党项和北方大辽比起来,真宗自然知道孰轻孰重。李继迁这条小泥鳅,就是撑死了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顶多就是抢块地盘,抢点粮草,对大宋形成不了大的威胁。

朝廷这边刚刚平定了西南蜀地叛乱,此时更应整顿兵马,加强防御北方大辽的进攻,并不适合在西北大规模用兵。

真宗觉得,张齐贤目前统率的十二个州、军,现有两万士兵,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军,又得五万多人。如果真和李继迁打起来,再招致回鹘、吐蕃等蕃部,又有数万兵马相助。有张齐贤在,料他李继迁也翻不了天,不足为患。

虽说张齐贤这人能忽悠,又做过宰相,但是也架不住李继迁这条地头蛇轻车熟路,左右逢源,南来北往,东征西杀。

虽百密必有一疏,西北太大了,张齐贤就是有火眼金睛,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真宗这种自以为是的马大哈做法,一定会摊上事的。你不用找麻烦,麻烦会主动找上门来。

◆围点打援

如果不是碰得头破血流,李继迁是不会甘心放弃夺回祖业、重振党项梦想的。

在沉寂了三年之后,李继迁决定率自己的五万铁骑重启他的雄图霸业。在出兵前,他遣使到大辽上贡,与萧太后和辽圣宗约定,一同出兵攻宋。

咸平四年(1001)七月,李继迁出兵攻下恒州、环州,再次派遣李文骥带着贡品去向萧太后和辽圣宗报捷,耶律隆绪下诏褒奖,声称将于秋后出兵伐宋。

为了迷惑宋军,八月,李继迁采用暗度陈仓之计,一边继续用自己的赐名赵保吉身份,遣使带着高头大马向大宋进贡,一边带领五万铁骑杀向灵州(今宁夏灵武县)。

灵州,自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置灵洲县,至宋已有一年多年。以“洲在水中,随水高下,未尝沦没”,得名“灵洲”,是西北一带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灵州,西靠黄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州原知州李守恩战死后,顺州团练使裴济受命于危难之际,新任灵州知州兼都部署。

灵州城中兵少,裴济自知不敌,便坚守不出。

攻城不是骑兵的强项,李继迁也缺乏攻城的器械,如果强攻必将损失惨重,于是屯兵城下,伺机而动,围点打援。

灵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虽然有屯田,由于长年战乱,城外屯田早已遭到破坏,粮草给养都是靠内地转运。

这么好的一方土地,白白地闲置,太可惜了。李继迁决定据灵州山川险要,四旁膏腴之地,调集党项万山等部族,率蕃卒在榆林、大定间开荒劳作,屯田耕耘,准备长期围困。

灵州被围,张齐贤立即上书真宗:“灵武孤城,必难固守,徒使军民六、七万陷于危亡之地。若灵州失陷,敌必将声势大增,即便多聚军队,广积财货,也难保必胜,请速调江淮、荆湘丁壮八万,火速支援。”

清远军(今宁夏同心县)据积石岭,在瀚海中,位于环州与灵州之间的交通要道,距灵州、环州各三、四百里,四面悬绝。在军事上,清远军和灵州形成唇齿之势,是灵州给养的中转站。

为了切断灵州的补给线,李继迁决定先打清远军。

咸平四年(1001)九月,李继迁率军偷袭了定州(今宁夏平罗县),接着兵围怀远(今宁夏银川)。

怀远守将李赞兵不满百,拒战数日,弹尽粮绝,兵将全部战死,李赞积薪自焚,身死殉国。

占领怀远,李继迁又连下保静(今宁夏永宁县)、永州(今宁夏银川东),接着剑指清远。

清远知军刘隐、监押丁赞分兵拒守,走间使到庆州请援。

庆州都部署杨琼准备出重兵助战,立即遭到钤辖内园使冯守规、都监崇仪使张继能等人的极力反对,理由是“敌兵离得很近,重兵在前,进攻不利将无以为继,所以不可全部出动。”

于是,杨琼只派副部署潘璘、都监刘文质率兵六千前去增援。出发前,杨琼对二将道:“你们先行出发,我带兵随后就到。”实际上这是杨琼的托词。

党项兵发起总攻,李继迁自己带兵攻南门,令长子李德明带精甲攻北门。

敌人填壕断桥,猛攻不已。经过七日苦战,清远军寡不敌众,城中力竭,终被攻陷,兵马都监段义开门投降。

潘璘和刘文质带着援兵未到清远,城已失守。在此期间,杨琼胆怯,一直逗遛不进,不敢出兵。

李继迁兵威益炽,越过支子平,向青冈杀来,杨琼与冯守规、张继能这才缓行出师。这三位懦夫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一个成语叫“恇怯不前”。

听闻清远兵败,顺州刺史王环普道:“青冈地远水泉,非屯师计,愿弃之。”建议杨琼放弃清冈。

杨琼命人烧掉粮草兵仗,将城中男女老幼,尽行驱赶出城,退保洪德砦。如此一来,更助长了敌人的威风和气焰,自始至终,杨琼等人与党项军“未尝交一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