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十七章 展露锋芒(2 / 2)

加入书签

中原百姓已经吃尽了契丹的苦头,老天这回也站在大周这边,当时东北风刮得好好的,却不知怎地突然间变成强劲的南风。

大周兵马掀起的沙尘,弄得刘崇睁不开眼。

先下手为强,刘崇不想那么多了,他要让契丹人看看,你们即使不上,我们汉军也能打败周军。

北汉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此时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刘崇怒道:“吾计已决,老书生勿妄言,再说,我就杀了你!”

刘崇命自己东面的左翼,大将张元徽率兵,避开后周的前锋锋锐部队,抢先进攻后周的侧翼右军(他的左正好对着后周军的右)。

后周右军是由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的,让柴荣始料不及的是,这两位属于是纸上谈兵的将军,贪生怕死的窝囊废,穿上盔甲还有些人模狗样的,说起话来牛皮能吹破天,真正打起仗来,马上变成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巴(这种人还不少)。

刚跟汉军接触,没打几下子,樊爱能、何徽就就带领骑兵亲随先逃了。

没了主帅,没了骑兵掩护,后周右军阵脚大乱,剩下的几千步兵人心涣散,死的死,降的降,被杀者多达上千人,而投降的右路军士兵也多达二千余人。

后周的右路军全线崩盘,位于后面预备队的柴荣就非常危险了。

周世宗柴荣一看右路军失守,打马扬枪,冒着箭羽飞石,一马当先,杀向敌阵。在保家卫国这一点上,柴荣没说错,这一刻,他还真有点李世民的范儿。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禁军将领赵匡胤作为柴荣的护卫,一看柴荣都冲上去了,自己肯定得拼了,于是振臂高呼:“兄弟们,护驾要紧,跟我上!”

刘崇得知柴荣都亲自出战了,就想着生擒活捉柴荣,给自己儿子报仇。

于是派人给张元徽送去嘉奖,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活捉周世宗柴荣。

赵匡胤和张永德一左一右,殊死拼杀,终于掩护柴荣退到后方安全的地方。冲上去的后周预备队也完全填补了右路军的空位。

中军帐,柴荣、赵匡胤、张永德三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赵匡胤认为,汉军的精锐就是张元徽率领的那一千多骑兵,如果组织两队骑射兵,先把张元徽的骑兵干掉,就能掌控战役的主动权。

柴荣觉得言之有理,就照此执行,说干就干。由赵匡胤和张永德分工合作,各自率领两千骑射兵,左右夹击张元徽的骑兵,一定要拿下这厮,为右路军报仇雪恨。

注意,平头哥又来了。

在赵匡胤和张永德两股骑兵的左右冲杀下,北汉骑兵一下子死伤大半,后周军的士气大涨,战场形势瞬间被改写。

混战中,北汉骁将张元徽的战马被射倒,后周兵一哄而上,把张元徽剁成肉泥。

主将一死,北汉兵立马军心大乱,后周军乘着南风,发起最猛烈进攻。

刘崇再怎么挥舞战旗,也无法制止北汉军的溃败。

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就率领契丹骑兵抢先撒丫子跑了。《资治通鉴》载:“杨兗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

后周军一路追杀,北汉兵的死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逃不掉的数千北汉兵纷纷投降。

刘崇在一百多骑兵的护卫下,狼狈逃回了太原,闭城固守。

柴荣命令大军择地安营扎寨。

高平之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仗虽然打赢了,可是一些将领的临阵溃逃,让柴荣多次深陷绝境,也给后周军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柴荣决心彻底整顿军纪,杀一儆百。

首当其恶的当然就是右军统帅樊爱能、何徽等人,柴荣让人做了深入调查,一共查出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校,柴荣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推出辕门外,斩首示众。

第二天一早,柴荣宣布:攻城。

城上的箭镞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

赵匡胤身先士卒,领兵在城门下布好柴火,想用火焚烧城门。

城上的北汉兵吓坏了,城门一破,必败无疑。于是,所有的箭镞和石块,全都照着赵匡胤这些人袭来。

顿时,赵匡胤的左臂,就中了一箭,鲜血染红了战袍。

这时,白袍小将潘美,打马冲到城门下,用枪隔开飞来的箭雨,掩护赵匡胤等人撤下阵来。

赵匡胤简单包扎后再次冲入战阵,这点伤丝毫阻挡不了他进攻的锋芒。

柴荣听闻赵匡胤受伤了,马上派人带着利盾把他掩护下来,他可不想失去这么好的兄弟。

又攻了几日,太原城依然坚固如初,柴荣见兵士们都很疲惫,若要彻底荡平北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做长久打算。于是传令,大军拔营,依次返回京城。

北汉军经历此战,刘崇再也无力南下侵周。

高平一战,让赵匡胤和张永德、石守信、潘美、高怀德、郑恩等人,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加深了革命情谊,结成了生死兄弟。

兄弟多了,路好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