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1 / 2)

加入书签

胡适的改专业,无疑是成功的,这已经被他后来的人生所验证。有人借用胡适“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或许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的这段话,说胡适如果不改专业,国内恐怕是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农技人员,少了位思想大师。其实,这倒未必。因为不改专业,胡适很可能仍成为后来的胡适。正如鲁迅学医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大文豪一样。但浪费很多时间去做无用功,这是肯定的。

像胡适这样的少数的天才人物,“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选专业无疑正确的。而在职业仍还是谋生行当,人们为了生活不能不“奴隶般服从分工”(马克思语)的现代社会,至少是大多数人,没有凭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的幸运。为了使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至于学非所用,像胡适那样“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选专业恐怕不行,为了养家糊口,社会需要可能是必须考虑的。还有很多人说,选专业不重要,未必是学什么就去干什么。是的,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人上学读书,不过是为踏上社会就业,获取一块“敲门砖”。因为没有学历,很多门是不开的。但如此一来,和这些人谈专业选择便成了没意义的事。总之,胡适关于选专业的说法,肯定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我们且当作一家之说吧。

在一段时间里,胡适与基督教走的很近。

胡适出国赴美,虽是浪子回头,抱有很大的决心和希望;但毕竟又是摔过跤的人,旧染一时也难以尽除。酒虽然一口也不喝了,却还时常打牌,纸烟也屡戒屡抽。

胡适自己也慨叹说:“吾年来意志力薄弱极矣,即戒纸烟一事,屡戒屡复为之,真是懦夫无志之为!”为此,他下过多回决心,写过多回“自誓”与“座右铭”;改过的决心是大的;然而洗心革面,改造恶习,谈何容易!

苦闷之中,有人和他说要想重新做人,只能投入基督的怀抱。

胡适等初到美国,处处不适应,教会伸出了援助之手,极大的帮助了他们这群素不相识的人。给他们赠送衣服和食物,带领他们熟悉美国的社会,教给他们如何生活。

来到美国后,胡适孤身慎独,内心是很空虚。这个时候,胡适遇到了高颜值的体态轻盈的白人女孩,叫魏莲丝。这个白人女孩,是胡适在美国初期所寄居的房东家的女儿。

胡适第一次觉得男女在一起畅快交流能有的美好,他们一起交流古今,交流人文地理,交流时局,交流星空何以璀璨。在胡适看来,白人女孩,每日高强度阅读,思维活跃,读书极多,意气舒高洁,心灵一尘不染,说话做事轻快明朗,是上天制作的玉石一般的人物。

胡适后来提倡白话作文,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这个白人女孩的交往。他认为,和这个白人女孩用英语的交流,口语化的使用,增加了他们的感情。而中国的古文化,则晦涩很多,不适合人们自由的、随意的爱人和享受被爱。

这个女孩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很希望胡适能和她一样成为基督徒。

基督教会每周都有活动,胡适一般都积极的参加。一方面被人告知,美国的强大,现代社会的文明,就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他心中一直有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就是为了他的魏莲丝,他要更多了解基督教,以便和魏莲丝有更多的交流。

在浓重基督教生活圈内,胡适一次一次走进了教堂观光,看虔诚的教徒做礼拜,也同美国的基督徒一同欢度热闹而快乐的圣诞节,并写下过一首叫那穌日的长诗。

周围的世界从陌生变为熟悉,周围的美国人与美国文化从隔阂变为融治,甚至慢慢地变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融化入他的血液中,沉潜于他的意识里。

胡适的精神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旧蜕渐渐脱离,新的观念形态与理解方式铸建的文化肌体日益丰满。基督教文明正在一步步充盈笼罩胡适的精神世界,在基督教上流家庭的温情招待与精神感召下,他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的哲学硬度开始软化。

伊萨卡城区有各种不同的教会,胡适最为接近的便是“教友会”。这个“教友会”又称“贵格会”或“匮克会”。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他读了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的有关英国教友会派的通信,深受感染,兴趣很浓。二是康大一名叫康福(W.W.Comfo

t)的法文教授是“教友会”的教友,康福与胡适友谊甚笃,康福的家庭生活正是典型的极其美好的美国教友会的家庭生活。其后来出任费城教友会”主办的海勿浮学院(Have

f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