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乘船赴美(1 / 2)

加入书签

1910年8月又举行第二次“庚款留美”招考,胡适准备去报考的就是这第二批。

但胡适那时一贫如洗,穷得连蚊帐也买不起,还欠了一些债,哪里有钱去北京应考呢?即使考得上,自己出洋了,哪里有钱供养母亲呢?可谓困难重重!

这时,他的好朋友许怡荪来了,力劝胡适摆脱一切去报考,还答应代他筹措经费。他的另一个好朋友程乐亭也来了,赠送胡适二百块银圆作路费,支持他北上应考。他的族叔胡节甫也答应为他筹款并照顾家里的生活。正是在这些好友的规劝与资助之下,胡适才得以安心读了两个月的书,然后顺利北上,参加留美考试。

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国文试卷他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

这其实是胡适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但他的运气不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大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英文考了60分。头场平均得80分。

复试考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胡适考得很不理想。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离及格还差一点点。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七十个名额,考得好的不多,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

发榜那天,胡适去看榜,还有一段趣事:“宣统二年(1910)七月,我到北京考留美官费。那一天,有人来说,发榜了。我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史家胡同,天已黑了。我拿了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看上去。

“(因为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看完了一张榜,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看过头上,才知道那一张是“备取”的榜。我再拿灯照读那“正取”的榜,仍是倒读上去。看到我的名字了!仔细一看,却是“胡达”,不是“胡适”。我再看上去,相隔很近,便是我的姓名了。我抽了一口气,放下灯,仍坐原车回去了,心里却想着,“那个胡达不知是谁,几乎害我空高兴一场!”

这个胡达,便是胡明复,后来和胡适同船赴美,同进了康奈尔大学,成了胡适的好朋友。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放洋赴美的时间,是政府规定的。胡适来不及回绩溪去拜别他的母亲。1910年8月16日,胡适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共70人,登上一艘名为“中国号”的轮船,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

站在这远洋巨轮的甲板上,望着滔滔流泻的黄浦江水,胡适禁不住心绪翻腾!

依恋,惆怅,渴望,追求,……交织混合成一种说不清的滋味。他挥一挥手,告别送行的亲人和师友,也告别他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大上海。这十里洋场的大都会,是那样新鲜,却又那么污浊;促人长进,也诱人堕落。说不清在这个青年人的心田种下的是欢乐,还是烦忧?

现在,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无论是不能忘怀的,还是不堪回首。站在甲板上,放眼前方,海天相连,脚下的巨轮将带着他去蔚蓝的大海,辽阔无垠的太平洋,大洋彼岸的新国家。那里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是的,此刻的胡适,亢奋、想往、踌躇而又迷茫。

他们在船上生活了二十多天,大家都熟悉了。胡适是一个爱玩的人,常同严约冲、张彭春、王鸿卓打纸牌。

胡适回忆说:“胡复明从不跟我们玩。他和赵元任、周仁总是同胡敦复在一块谈天;我们偶然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谈的是算学问题,我们听不懂,或是感觉没有兴趣,只好走,心里都恭敬这一小群的学者。”

赵元任对胡适的印象则是健谈、爱辩论,自信心极强,“他的身体很瘦,看起来并不十分健康,可是精气十足,让人们觉得他雄心万丈。”

在船上,竺可桢是个细心而不善言辞的人。他要来一张这批留学生的油印榜文,闲来无事时,便把这70个人一个个来对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