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老家绩溪(1 / 2)

加入书签

虽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但胡适更愿意说他是安徽省绩溪县人。

绩溪位于黄山与天目山接合部,县界及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0余座,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史称“宣歙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县城位于断裂带中南段的华阳断陷盆地。清凉峰踞县境东端,界皖、浙两省三县,顶峰及其北坡坐落境内。中部东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别入钱塘江和长江。

绩溪属徽州府,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全境多山,风景虽然秀美,但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因此,徽州人大多离乡撇井,外出做生意,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有人说,这样的特殊地理生活条件,造就了徽州人的三个突出特点:其一、重乡党观念,以“徽州帮”为最有名。其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徽骆驼”、“绩溪牛”之称。其三、重文化教育,出了像朱熹以及胡仔、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胡培等许多著名学者。

是不是真的如此,还需史家去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徽商和晋商一样,确是很值得自豪的一族。

有意思的是,这些特点,在胡适身上几乎都有体现。他以徽州人自居,爱吃徽州锅,喜欢攀徽州同乡关系。1953年1月,他为绩溪旅台同乡会题辞,写的便是“努力做徽骆驼”六个字。直到晚年,他为凌鸿勋编著的《詹天佑先生年谱》作序,仍不忘以詹天佑的“徽州同乡后辈”自居。对于徽州历代的几位著名学者,更是常常念在口中,写在文章里,钦敬不已。

皖南的山生得好,绿得深。到了这一带,势虽不雄,峰头却依得紧,依得密,分不出一点断处,显出一种结实的样子。过鸡公关,在绩溪城西约80里,横起一座大会山,在它的下面,墙色粉白、屋檐青黛的房子散了一片,便是胡适的老家——上庄村。是胡氏聚族而居的一个大村落,是群山环抱着一块小小的盆地。山峰苍翠,耸立村北,像蓝天底下绿色屏障,护卫着整个山村。清澄的常溪河,由村西向南,潺潺流淌,穿过杨林石桥,蜿蜒东去。作为母亲河滋润着上庄的农田。

世代聚居上庄的胡氏,据说始祖昌翼公原非胡姓,而是唐昭宗李晔的太子。因避朱温之乱,随义父胡三公逃亡南方,匿居民间,便改从胡姓。后唐同光三年(975)以明经登第,故世称“明经胡氏”,至今民间仍称之为“李改胡”。这些既阔且贵的事迹却不见于史册,很可能是胡氏后裔为神化抬高他们的祖宗而写在族谱里的一种杜撰。

胡氏虽找到了贵为帝胄的祖宗,迁居上庄以后的六百余年间,却并无仕宦显赫之人。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到了“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要算是上庄胡氏族中最显赫的官儿了。

胡适的家,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而是历代经商,做茶叶生意。他的高祖由小本经营,居然在上海的川沙开设了一家小小的茶叶店。他的祖父扩大营业,并在上海华界增设了一家支店。到他父亲胡传做了官,本钱充裕了,生意便越做越兴隆。胡传死后,家里还留有上海一家裕兴泰茶叶店,一家公义油栈,在汉口还有一家两仪酒栈。只是因为胡适的父亲胡传的逝去,这些产业也先后随之而陷入了不景气。

胡家第一个有志读书的,就是我们前边几次提到的,胡传的伯父,也就是胡适的伯祖父胡奎照,字星五。可怜他寒窗苦读十余载,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只在乡里教私塾,人称星五先生。

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其父奉旨调往台湾。

胡传到台湾任“全台营务处总巡”,在6个月内将全岛考察一遍,这趟壮游,南到恒春,北至沪尾(淡水),深入后山台东、花莲、宜兰,远达外岛澎湖,亲赴全台31营、28哨、2队,考察防务设施及训练情形。接着,办理台南盐务,积弊一清,盐务大有起色。

1893年,奉委“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一职,兼“镇海后军各营”统领,大力扫除军中鸦片,加强后山防务。在台任职3年6个月,迄台湾割日,奉命内渡。

胡传生前最后的官衔是“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领镇海后军各营屯”,赏加三品衔。

胡传在台东州官期间,奖励农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职,整顿营务,巩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军事方面。在他的《台湾日记与禀启》里,详细记录了他在台东将近两年(光绪19年6月1日至光绪21年闰5月3日,1893.7.13~1895.6.25)所做的努力。从这些记录里,非但可以看出清代末年政治和军事的一部分情形,也可以知道当时少数知识分子对于时局的态度,以及一个实事求是的读书人对于改进政治的措施。

这些理想,虽因台湾割让日本而未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近代中国边疆的开发史上,其事迹足以名垂青史。

到1893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