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惊世骇俗(2 / 2)

加入书签

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男,福建省闽侯县人。汉族,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2-3],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等,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

陈叔通(1876年—1966年),名敬第,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

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等职务。

汤尔和(1878年-1940年),浙江杭州人。早年曾在杭州府中学堂就读师范,1902年协助其师在沪创办《新世界报》。留学日本,毕业于金泽医专(现为金泽大学),其间被推为拒俄义勇队临时议长。又游德,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两级师范校医、北京医专校长。1922年后,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财政总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投靠日本,沦为汉奸,任伪议政委员会委员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因肺癌病死于北平。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汉族,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学者、书法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主要缔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

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读《黄书》、《民约论》等。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出校后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1949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这个时候,蔡元培也于当时思想很为活跃的“浙东三杰”之一的宋恕过往密切,宋此时正任教于求是学堂。

“浙东三杰”是指晚清时代,浙东一带文化界三位名流,分别为陈黻宸、陈虬、宋恕,均为很有作为思想家、政治家,是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思想启蒙,有重大影响力之人。

而蔡元培与章太炎的交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蔡为绍兴同乡筹建小学事,与友人童亦韩由杭州往临安,途经余杭。蔡元培得知章太炎住在余杭,并与童亦韩是故交,就和童登门造访章太炎,请童介绍自己和章太炎认识。这时,章太炎的鼓动反清革命的书《訄言》第一版已出版发行,蔡元培读了这本书后,便一直想认识书的作者。

1901年的上半年,蔡元培常住在上海,广泛收集各类新式学堂的学制和课程设置,经过综合比对和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学堂教科论》一书,由杜亚泉开办的普通学书室印发。这无疑是他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继绍兴中西学堂之后,蔡元培开始执教的第二所新式学校是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由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1896年创建于上海。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在当时这所学校是报请清政府同意之后成立的,为了能为清王朝培养一批了解世界大势、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这所新式学堂专设了“特科班”。就是“专收优于国学、年力强健者,授以西学,以备将来经济特科之选”。

蔡元培在主持中西学堂时就关注过这所学校。1899年11月,蔡元培曾写信给在南洋公学任职的张元济,请其代购教科书,后又专门到上海徐家汇游览了南洋公学。

1901年5月,从绍兴中西学堂去职后赋闲的蔡元培,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刘葆良之邀,前往襄助南洋公学校务。在此期间,他开始与南洋公学的督办盛宣怀有所往来,曾在6月间出席盛宣怀在南洋公学的宴请。

9月,南洋公学“特科班”开课,蔡元培正式受聘担任特班生总教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邵力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都是蔡元培这个时期教过的学生。

“中国国民在极度痛苦中,还没有知道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解除痛苦,这是中国根本弱点,你们将来出校,办学校以外,还要唤醒民众,开发他们的知识。这些固然可以靠文字,但民众识字的少,如能用语言,效用更广,你们大家练习演说罢!”

这是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担任总教习时,在公学里的学生组织的一次演讲会上,演讲的一段话。必须唤醒民众,这是他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中获得最主要的认识。

蔡元培激情的讲演,让在场的很多学生泪流满面,也一下子把他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