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紧锣密鼓(2 / 2)

加入书签

蒋于一九二二年一月三日离广州,经三水、梧州、昭平、阳朔,于十八日抵达桂林。

三十日蒋约文官长胡汉民赴大本营谒见孙中山,商决出师北伐的日期,并决定将大本营移设韶州。

二月十二日,张作霖派代表李绍林到桂林晋谒孙中山,商讨合作计划,以便南北夹击曹、吴。

二月十三日,困居北京城内的段祺瑞,在四个日本人保护下,化装乘汽车由北京逃出。经过通州时,得到当地奉军的帮助,当天到达了天津。

二十日,段祺瑞亦派代表周善培到广东。

这便是被后人称之为的,孙、段、张三角联盟。

孙中山不能忍受陈炯明的处处掣肘,决定自己率兵北伐,遂命令李烈钧所属的滇黔赣联军和许崇智所属的粤军一齐集中桂林,准备取道湖南北伐。

孙下令编北伐军为三个军,李烈钧为第一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长。同时电召陈炯明到梧州来讨论北伐问题,拟抽调粤军四十个营加入北伐,北伐军的军火军费也由广东供应。

陈炯明坚持反对北伐的,他的理由是:“北伐将促使直奉两系军阀由分裂而重趋团结,联合以对抗南方。同时北伐一开始,可能引起南方的分裂,因为西南各省都表示要保境息民,所以现在如果坚持北伐,首先遭遇阻碍的,不是北方敌人,而是南方友军。因此不如等待直奉两系战争爆发,再行出动。”

收到孙中山命他来梧州的电报,陈理都不理,连回电都没有。

一九二二年三月上甸,孙中山派伍朝枢到奉天,受到张作霖热烈地欢迎。

张向伍朝枢承诺,共同推倒直系,召开南北统一会议,恢复旧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段祺瑞为副总统。

就在中山先生的北伐大业紧锣密鼓准备之时,广州发生了一件政治谋杀案,粤军参谋长邓铿被刺。

邓铿(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仲元。生于广东省梅县丙村镇金盘堡,七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幼年的邓铿受邓承修影响。

一九零五年邓铿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

一九零七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

一九零九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一九一零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

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党人入城,对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动产作担保。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革命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一九一一年九月初,陈炯明和邓仲元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九月八日,各队民军举起革命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

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

起义军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集合在馒头岭(今文头岭)。

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

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一百余人加入作战,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九月十六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

十九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八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