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下重药(2 / 2)

加入书签

由袁世凯署名的《训练操法详唽图说》一书,就是出自这三人之手。

这三人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也成为了袁世凯的得力干将。

袁世凯确实是在把全部心思,用在新军的训练和缔造上了。在腐.败的晚清的官员中,像他这样认真做事的人,还真不多见。

在别的军中,克扣军饷几乎是惯例,但在他这里,在新建陆军,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他几乎是亲手把军饷发到士兵手中。

朝廷下了这么大的本钱,建起的这支新军,按说军饷应该不成问题,但无奈清廷的国库太空虚,他们的军饷也常不能保障。

为了拿到军饷,他要到处磕头作揖,多方奔走。

他知道欠军饷对士兵和士气的影响。即便是费尽心思搞到的差事,他为了讨要军饷,实在无路可走,也不惜以辞职给上头施加压力。

有据可查,他曾经几次“一度力辞不干,未得允许”。

每个军队应该都有军纪,这些军纪单纯地看条文,写的也都不错。

最重要的是这些纪律能不能得到执行。

对于这一点,袁世凯恐比谁都清楚。

刚入伍的新兵还好些,已经养成了很多坏毛病的老兵,要他们改起来就难了。

矫往很难不过正,肯定地说,在执行军纪的过程中,袁世凯也确实有一些过头之处。

有些话传来传去就走了样,传到李鸿藻耳中就成了袁世凯嗜杀成性、滥杀无辜。

清流顾名思义,李鸿藻是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的。袁世凯是他力主推荐的,保举这样一个残暴、跋扈的人多有损于自己的名声呀!

李鸿藻很恼火,长此下去还了得吗?于是授意御史胡景桂参劾袁世凯克扣军饷,诛戮无辜,用人“论情面之大小,馈遗之多寡”。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当时就懵了。

是的,他是请辞过几次,但那不是不想干了,而是想把事情做好。

如果他真的不想干了,他干嘛去管欠不欠军饷?他所以敢理直气壮的去请辞,是因为自己明知道会被“未得允许”。

这次不一样了,一看来头,就知道事态有多严重。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很多事是说不清楚的。同样一件事,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谈是一回事,离开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再谈就是另一回事了。

很多的事,可大可小,看怎么说?看来自己不但要把这个位置丟了,弄得不好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官位也保不住了。

袁世凯当时的状况有明文记载:“心神恍惚,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

有御史参劾,就要派人去查,派人去核实。

袁世凯听说,朝廷是派荣禄牵头来查,心情稍稍安定了一点。

一方面,自己和荣禄关系不错。

另一方面,荣禄是武官,好沟通一些。

碰上个不管三七二十一,认死理的酸文人,那可就惨了。

袁世凯觉得自己总这样的消沉可不行,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时候,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等人走进了了他的营帐。

“袁大人,这还讲不讲理了?别的咱先不说,咱就说一件事,说咱们克扣军饷?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头脑简单的段芝贵,有话憋不住,一进帐就大嚷大叫。

看来,这几个人也都听说了,是来关心自己的。患难见真情,袁世凯很感动,赶紧招呼大家坐。

“其实,这到是件好事。”徐世昌看着段芝贵。

“世昌兄,您说什么是好事?”

都知道徐世昌是个懂事理的人,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不但段芝贵,几个人都不解的看着徐世昌,包括袁世凯。

“我说克扣军饷呀!”徐世昌言到。

“无中生有怎么会是好事?”冯国璋问。

“是呀!世昌兄,您没病吧?”段芝贵睁大了眼睛。

“这说明,参劾咱袁大人的奏折是望风扑影,没有什么根据。”徐世昌说。

“世昌兄,我明白了。除了咱们这里,好像没有不克扣军饷的,所以写上这条,一抓一个准。”

段祺瑞总是比别人反应快些。其他几个人也回过味来,都不住地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