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湖论剑 第五十九章 守正需出奇,正合能奇胜(1 / 2)

加入书签

龙青云天资英畅,于惊险绝伦的打斗中,顿悟了剑道的精要。

牟寒山重剑的要义,是以“钝、拙”为主的内敛剑法,这种剑法往往是后发制人。

所以,龙青云一旦攻击的越多,露出的破绽就会越多,反而给牟寒山可乘之机,所以最好的应对之法是:

“以不变应万变!”

龙青云索性摆出了“碧波流云剑”的招式,也不急于攻击。牟寒山不觉一愣:

“这‘碧波流云剑’可是墨天宇的成名绝技,这小子挥洒起来,倒也是神流气鬯,居然看不出半点破绽。”

二人都不急于强攻,就这么试探性的观察对方招式的漏洞,双剑交接后,立马就分开。

牟寒山曾经想以深厚的内功,加上重剑的重力,击落龙青云手中的龙泉宝剑,但是一试之下,才发觉此子内力浑厚,和自己内力居然不遑多让。

须知,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果强攻不成,反而露出破绽,不免被对方乘机反攻,得不偿失。

龙青云天性醇厚,内功纯正绵长。每次遇到激烈的搏杀,神识里龙啸天几十年的功力就会慢慢释放出来,二者汇合一起,融会贯通。

这两股纯正的内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威力自是雄阔。

牟寒山感受到龙青云内力源源不断,气势磅礴,眉宇间神情肃穆、严阵以对,不敢有丝毫怠慢和侥幸心理。

须臾间。

二人缠斗了十来个回合,龙青云居然可以从容面对,并不落下风。手中龙泉宝剑挥洒自如,“碧波流云剑”娴熟流畅、气势开阔。

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惊涛骇浪、时而风平浪静中蓄有后力,隐隐有狂风怒吼的后发之力。

牟寒山的重剑之威,在龙青云固若金汤的守势下,居然毫无尺寸之功,徒叹奈何!

这就犹如两军对阵,虽然你兵临城下,但遇到统兵有方的守将,凭借其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

纵然你重甲铁骑所向披靡,未必就能攻下对方城池,因为守军还有弓弩的远距离震慑。

此时的牟寒山犹如攻城的一方,纵使你武功高绝,只要龙青云方法得当,也可以从容应对。

而且龙青云的武功,已达炉火纯青之境,隐隐有登峰造极的威势,剑招之中蓄有后力,这就犹如守城一方的弓弩,这也是牟寒山颇为忌惮的地方。

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重剑,威力巨大,遇到弱小的对手,当然可以轻易取胜。

但是,遇到差距不大的对手,若对方战术得当,不急于强攻,战略相持中,伺机而动。

牟寒山这种内敛的剑招,反而失去了本身的光彩,处于尴尬的局面。

重剑的钝力,固然能使其剑招更具浑厚,但是一谓的内敛,也让其少了灵活的变化。

须知克敌制胜,也要讲究变通,因循而变,方为致胜之道。

天下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互为辨证,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

就拿牟寒山的重剑来说,虽然威力巨大,却缺少变通。不是说没有变通,而是变通略显僵化。

同样,龙青云的剑招,虽然变化万千,但缺少沉淀。不是说没有沉淀,而是说沉淀的不够。

龙青云神识里的龙啸天,江湖历练多年、征战疆场无数、几经宦海沉浮、对这万事万物辩证之道,看的颇为清晰明朗。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守正出奇”,不管是用于剑手之间的比斗,还是两军之间的对阵,亦或是宦海的游弋。

这种发人深省的启发,也在浸润着龙青云的脑海,如阳光雨露般,滋润着龙青云懵懂少年的心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龙青云慢慢感悟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实力为主,技巧为辅。”

就比如和这牟寒山搏杀,如果仅仅依靠技巧,没有真正的实力,此时的自己,怕是早早就躺下了。

现在该如何取胜呢?

龙青云打斗间,脑洞大开,思索着破解之道。

“诸葛一生唯谨慎”,足智多谋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六出祁山,铩羽而归,当时蜀将魏延曾经提出‘子午谷奇谋’。

用兵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最后一次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龙青云神识里的龙啸天,每每想到此处,皆是扼腕叹息。

如果当时诸葛孔明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率领五千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长安,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

恐怕诸葛武侯“北伐”的局面,又是另一番开阔气象?

这个也不好说,历史没有假设。

当时天下十三州,魏国独占九州,而蜀国只有一州之地,“奇谋”也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

这是孤军深入?

还是兵出奇谋?

只是,后来魏国名将邓艾“暗度阴平”,攻下成都,佐证了奇谋的重要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战争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战争如此,比武何尝不是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