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夜 口腔(1 / 2)

加入书签

腮帮子内侧的黏膜**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分泌唾液,比如吃饭的时候;而舌头下面的黏膜**则会全天无间隙地分泌唾液。

如果钻进舌头底下的黏膜**、顺着唾液导管逆流而上,就能追踪到唾液腺里的大佬了。大部分的唾液都由这里生产,每天可产0.7~1升。从喉咙沿着下颌方向往上走,那里有两块圆圆的隆起,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就是产量惊人的唾液腺大佬。

由于正对着源源不断分泌唾液的舌下腺开口处,下门牙的里侧很容易形成牙结石。

唾液中的含钙物质可以帮助加固牙釉质,可是作为牙齿,长期不断地接受四面八方唾液的礼遇,还是有些招架不住的。

不仅是牙齿上,那些在牙缝和口腔晃荡着的无辜小颗粒也顺带着被钙化,成了牙结石。牙结石本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相较于我们自身光滑的牙釉质而言,它的表面实在太粗糙了,很容易沦为引起牙周病或龋齿的病源微生物的寄居之地。

可是我们唾液里怎么会有含钙的物质呢?

这是因为,唾液其实是被过滤了的血液,血液经由唾液腺过滤形成唾液。唾液腺负责把红血球筛选、拦截在血管里,我们的口腔可不需要血盆大口。

相反地,钙、激素或者免疫系统的抗体则会顺利通过唾液腺的筛选被保留在唾液中。

正因为如此,人与人的唾液成分会有所差异,医生甚至可以通过对唾液样本的检测来诊断某些免疫性疾病或者某些特定的激素。

当然唾液腺除了筛滤功能,还会往唾液里添加一些额外的物质,比如之前说过的含钙物质,甚至有镇痛功能的物质。

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镇痛成分,这种物质一直到2006年才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唾液镇痛剂”(Opiorphin)。

当然了,该成分在唾液中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不然的话我们估计每天都会处于“嗨了”的状态。但即使只是微量,它也帮了大忙,因为我们的口腔其实是特别敏感的娇小姐!

这里是全身上下神经末梢最集中的地方,即便卡了一粒最小的草莓籽都会引起不适,更别说饭里掺着的沙子,每一颗都不会被放过。

同样的小伤口,在手肘上我们可能都不会有所察觉,可要是换到嘴里,立马疼得撕心裂肺,以为是腮帮子被戳得裂了大洞。

而且,这还是在有镇痛剂的情况下呢!要是唾液里没有这种镇痛成分,那痛感简直无法想象。

我们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唾液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口水,也就夹带着释放出额外量的镇痛物质,所以通常喉咙疼的时候,吃完饭会觉得好很多,或者吃完饭后口腔里的小伤口也没那么疼了。当然了,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嚼嚼口香糖,我们的口腔也能自发分泌这种镇痛剂。

不仅如此,最近一些新的研究表明,这种唾液镇痛剂甚至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有些人心情差的时候喜欢暴饮暴食,这是否恰是潜意识急需大量唾液镇痛剂的外在表现呢?

我想,也许几年后,镇痛及抗抑郁领域的医学研究就能给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唾液不仅能帮助口腔娇小姐免受疼痛的折磨,还能帮助它抵御各种有害细菌的入侵。其中一位超级英雄叫作黏液素。

黏液素,顾名思义,就是黏液状的分泌物。如果你用口水吹过泡泡的话,那你对它一定不陌生。黏液素从唾液腺出口喷射而出,像一张大网一样包裹住我们的牙齿和牙龈,颇有蜘蛛侠射出蜘蛛网的风范。

如此一来,有害细菌在攻击到牙齿和牙龈之前,就会被这张网困住,动弹不得,随后被唾液中的抗菌成分一举消灭。

跟唾液镇痛剂一样,唾液中抗菌成分的浓度也不高,唾沫无法对口腔实现彻底的消毒。

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人类和细菌的关系不是势不两立的,我们还要考虑口腔里的“常住居民”,不能把它们都赶尽杀绝了。

这些常住居民是一些无害的口腔细菌,只要有它们占着位置,那些真正有害的细菌就无法在口腔里找到容身之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