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夜 情绪(二)(2 / 2)

加入书签

这是因为在大部分生活环境中,能将欺骗情绪控制到真假难辨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人在欺骗我们时总会无意中透露出相违背的情绪碎片。

从进化来看,我们能识别大部分欺骗我们的个体就足够了(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情况是他们的真实意图表达在我们看来更象欺骗,幸好这些人也只占少部分,所有概率可能符合正态分布)。

但人类群体中的欺骗行为也在进化,欺骗是个体获得生存繁殖资源最高效的手段,除非存在其它策略能有效识别它,这种欺骗,反欺骗相互争斗进化,直到现在人类依然处在这种状态。

如何识别他人是欺骗?

让欺骗者欺骗行为的成本高于收益,就能知道真相,欺骗的目的是低成本得到资源,当我们无法判别他的情绪表达是否是真实意图时,我们让他不要很快得到资源,他必须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来得到资源,时间对于个体也是有限的资源,或是我们要他抵押资源,至少与他可能获得资源相当,只要时间足够长,真相都会大白天下。

如果环境不允许我们等足够长的时间呢?

那么我们只能采用大概率准确的策略来识别欺骗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与时间策略相比,这种策略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

为了保证欺骗不被识破,欺骗行为必须耗费欺骗者的资源,一般的欺骗行为都有大量的与事实不一致的矛盾,除非是高手,欺骗者在思考、组织、表达、预测、纠偏等方面不可能全部做到不让受骗者探查。

也就是说,与欺骗高手一样,识骗高手也是骗子头痛的个体。

通过培训,大部分个体都能提高识骗水平。

例如,在一个完整的欺骗行为中,骗子在许多环节中会有疏漏,例如当一个推销员当面给你推荐一辆二手车时(实际上这辆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他必定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专注避免可能的破绽)这时瞳孔放大,眼神与情绪表达不一致,说话缓慢,停顿过多,在组织语言过程中大脑还要控制其他情绪表达不被识破。

这时如果受骗者能加入干扰,往往会让欺骗者大脑过载(与真实情绪表达相比,真话者在被干扰时反应远快于欺骗者),无法回应,比如给他递水杯他视而不见。

掩饰真相也是一样,一般的欺骗者为了掩饰真相也要消耗他的认知资源(大脑要将真实的情绪表达转换成虚假的表达,以让别人无法察觉,转换过程中,大脑要调用对应认知常识)。

和前面分析的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大脑控制所有可能遗漏的情绪表达,高速运转,总会有疏忽和遗漏的部分,比如夸张的动作、频繁的重复行为,突然与前期不一致的情绪表达等(叹气、摸下巴、眨眼、变坐姿)。

细心的识骗者会探查这些矛盾(需要注意的是,欺骗高手往往利用这点做出反识别诱饵,也就是说即使识骗高手也无法保证百分百正确)。

身体语言比面部表情更能探查真相,大部分行骗者都能较好的控制表情,但对身体情绪则控制的不好,另外,一些情绪表达只有真正的生理唤起才能实现,假装往往会被识破,例如,当看到喜欢的人盯着自己看的时候,他会有生理反应的情绪表达,面颈泛红、心跳加快、瞳孔放大、避免不良行为等。

测谎仪。

测谎仪(多项波动描记器)的原理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人们说谎时会显露出唤起生理信号,测谎仪可探测被试的情绪唤起状况,它并不会对被试者行为(是否说话)做出判断,但会记录在测试阶段被试的生理反应,例如心律、呼吸速率、排汗、血压、声纹等。

这项技术所以能被应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从全概率看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例如,当被试应用测谎仪时,他就知道自己是被怀疑的对象,所以在问及关键问题的时候(环境的压力变化),无论是否有罪被试都会紧张,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性的个体。

同样,还有一部分个体经过严格的心理反馈训练,通过自身心理调节和事前的药物控制,完全可以在测试过程中保证各项指标正常范围,所以测谎仪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成熟的识骗者应该能从整体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来相互佐证,增加结论的准确率。

那么作为辅助手段,测谎仪如何能更有效的使用呢?

通过大量实验证实,测试前加强被试对测谎仪准确性认知,例如猜牌游戏,其次,将关键问题混杂在一般问题中,不间断的快速询问,要求被试不要停顿回答,并且将前面已经回答过的关键问题在后面换种语式再次提问等,但即使这样,也无法达到结论完全正确,所以,美国国会决定,在司法审理和政府行政的过程中,测谎仪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法的,半数的州在法庭上不采集测试证据。

脑扫描测谎。

目前,科学技术已经能通过脑扫描探查被试脑波反应,这种技术绕过焦虑反应回路,通过直接探测被试的神经活动,从而更接近被试的真实想法,但研究证实,谎言并不完全独立于真相,也就是说,有些碎片谎言的脑波与真相脑波很难区别,所以这种方法也不能百分百做到证实欺骗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