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夜 作物的选择和传播(1 / 2)

加入书签

随着人类驯化产生的农业模式消灭了其他生存模式,现代人类已经丧失了辨别多种植物和动物的需求,他们只需要到超市直接购买土豆,却不知道土豆的茎叶是什么样子。

通过对现今依然采用狩猎采集的极少数部落研究发现,他们能对森林中所有物种进行详细分类,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并且对于人类生存的利害了如指掌。

他们熟悉各种动植物的分布区域、生存习性及何时何地何部位能被人利用,有这样的向导,你在密林中不必担心因为自己无法判别哪些蘑菇有毒哪些无毒,极大提高生存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明白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选择是多么强大,当现代人类不再依靠森林中多样的食物生存,人类就完全脱离了森林环境,转而对农业产生强大的依赖,虽然食物种类不再那么丰富,满足生存繁殖是没问题的。

这种高度有序的生存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合力,使人类在短短的几千年内实现火箭式发展,远超之前所有祖先。

但我们也应该对此有所保留,低熵有序确实强大,因为它的方向适合当前的环境,但换个环境或发生突变,这种有序就会带来空难性后果。

例如蟑螂孳生的场所都有相似的环境,在相反的环境下,它们很难生存,它们的有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人类在高度依赖农业的生存模式下,要备有在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生存繁殖手段。

人类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农业生活,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目前,还没有其他模式能威胁到农业模式。

早期的农民实际上都是采集狩猎的高手,与近代农民不同,他们的经验相当丰富,他们从所有已知可食用(利用)的物种中,精心筛选了若干种进行驯化,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熟知的品种。

早期人们肯定每一物种都尝试过,但通过几个指标,他们淘汰了其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说,目前大规模种植和养殖的物种都是最符合指标的。

哪些指标呢?实质上就是性价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付出和收益相比。

一是单位时间产出。例如水稻,一年可以种几茬,而大多数野生禾本科植物是多年生,种植几年才有收成你愿意吗?

二是单位面积产出。同样水稻,大多数野生亩产量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

三是资源投入。有的品种抗虫抗旱,生存能力强,人们只需要少量照顾就能有可观产出,有的则没有如此稳定的收益。

四是安全性。对于大型动物,这是重要的筛选指标。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以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人为选择,驯化的物种与他们的祖先或是野生的有巨大差别。

其次,除了上面所说的要素,地域环境也是个强大的筛选因素,同样的品种作物,在亚热带生长良好被作为驯化对象,而在寒冷的北部则因为产量过少而被淘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脱离整体来分析问题,时间和空间(地点)这两个维度我们不能分开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