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夜 金钱(1 / 2)

加入书签

人类进化到目前依然没有形成全球统一。

低熵注定单一,同时,低熵也增加了生存风险,从大周期看,熵也符合波的形式,如同黑洞也有消亡的一刻,到时围绕它公转的星系将分崩离析,归于高熵。

无论是宗教、语言、文化,还是国家、民族、领袖,但除了一样:金钱。即使两个利益完全对立的群体,他们依然和乐融融使用同样的货币(本**依然使用美元)。

为什么只有金钱能够彻底征服所有人类,做到任何群体甚至神都做不到的事?

智人进化历程中出现了大量变数,能生存并保留下来的都是适应了环境的机制,金钱也不例外。

当农业革命开始时期,人类依然进行着以物(服务)换物(服务)模式,根本原因是此时群体规模还不足以专业化,例如人数太少,“医生”给其他成员看病的交换收入还无法养活自己或者家庭,他除了看病外还需要和其他个体一样进行维持生存繁殖必须的种植等活动,此时的交换活动仅仅是次要的补充。

随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医生发现每天找自己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通过自己专业服务的交换资源完全满足自己和家庭所需甚至还有富余,此时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除了医生,还有铁匠、裁缝、木匠、陶匠、战士、牧师等专业。

如今网络时代也出现了专职的播客、陪玩、陪聊、写手、解说等,根本原因就是这个领域需求数量能够满足专业化条件,例如直播平台签约主播多的年收入能上千万,而有的职业却因为社会发展需求替代逐渐萎缩,慢慢退出舞台。

80年代的中国,公交车上都有售票员,公司总机都有接线员,还有BP机传呼员等等,现在这些已经消亡了,近期,气象预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接管,气象预报员将逐步消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职业消亡,无人超市收银员将不存在,无人驾驶司机将不存在,即时翻译翻译人员不存在等。

交换的根本目的是以自己的优势资源换取自己没有的或是自己劣势的资源,以使自己的综合资源质量和数量效益最大化,这是由人生存需求多样化决定的。

那么人们就会在交换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以前交换规模小次数少的时候,大家都是认识的熟人和朋友,交换了什么东西和次数也能记的清楚,但随着交换范围扩大物类增加,个体根本无法记住和谁交换了什么交换了几次,甚至交换后再无法找到这个人。

从自私的基因角度分析,自己付出却没得到回报是不利生存繁殖的。

再从边际效益角度分析,一个种苹果的果农,他迫切需要更换他的农具,可是他找遍所有能找到的铁匠,他们都不需要苹果,因为太多的果农找他们换农具了,这些铁匠急需的是炭,果农没有办法只好先找烧炭的用苹果交换,再用换到的炭换农具,有时这种交换要跳转数次之多。

根本原因就是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就要付出多的多的代价换回少量的资源(边际效益),人们发现,这种以物(服务)换物(服务)根本无法有效解决需要和供给的矛盾。

而且他们为能在可接受范围内实现一次成功交换,必须要了解当时整个市场(只是个体自身能认知的范围,远没有钱币出现后的市场那么广阔)的物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必须要对影响相关物品波动的因素准确预判。

例如,整个地区的羊群爆发了瘟疫,造成大量羊死亡,相应的羊肉、羊皮就会稀缺,进一步造成下游的皮匠、肉铺交换成本上升。

随着可交换物品(服务)增加,相互关系更加复杂,人们再无法有效的进行等物交换。

随后人们发现将自己的物品统一放在一个地方集中交换,各取所需,这就是市场的概念,但人们仍然无法确定在交换中是否“等物”,也就是自己不吃亏,也就是说在跳转三个以上物品后,就无法确定“等物”,本质上是由于各个物品(服务)没有统一的价值计量。

钱的出现。

人类擅长大规模协作,是因为大部分个体相信“故事”,金钱也是一样,当大部分人都相信的时候,金钱就统一了群体中所有的交换,将所有的分歧都消灭实现低熵。

虚拟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能够挑战现有货币体系的新“故事”。

去中心化、无发行人、假币几乎没有、公平平等的新内容是对旧“故事”的强力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都会强烈抵制的原因之一。

旧故事一旦被击破,原有的利益群体将会被新故事群体取代。

只要大部分人都相信,任何事物都能成为等价交换的“钱”,例如最早的贝壳、石头、牛角、盐、珍珠到现在的纸币、金银等,如果大部分人都相信的话,牛粪也可以(当然这不现实,这里只是举例,但当环境变化也不是不可能,例如在监狱中,香烟、方便面就是所有人认可的钱,可用于交换其他物品,但在外面你会觉得可笑)。

所以金钱只是人们讲的“故事”而已,只是概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