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夜 文字的本质(二)(1 / 2)

加入书签

我们之所以对被淘汰的变异不重视,是因为所有现存的人类都是环境筛选下来的成功者。

换位思考下,没有大量的淘汰者,也不可能有成功者,他们实质上都是变异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成功者也不必洋洋自得,你的成功是踩在了无数淘汰者的尸体上,这些淘汰者为你提供了借鉴,为你试错排除,为你铺路或是挡了子弹而已。

例如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实质上所有的发明都是汇集了大量人的智慧创造的成果,而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现了蒸汽机,即纽科门蒸汽机,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

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

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

同样的还有电报,不仅仅是由摩尔斯一人发明,事实上还有查尔斯-惠斯通、威廉-福瑟吉尔-库克爵士、爱德华-戴维、卡尔-奥格斯格-冯-斯丹尼尔,只是他们发明的时间如此接近,英国最高法院拒绝给所有人颁发专利权。)初衷是为了从煤矿里抽水,后来为棉纺厂提供动力,再后来为机车、轮船提供动力,人类应用环境决定了瓦特的发明普及,如果人类生存在另外的星球上,情况就不一定了。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纵观人类发明史,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每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发明都经历了这样前人后人的过程,没有哪个发明是一个人拍下脑袋就成熟的,都是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的,时间跨度短的几年,长的几十年。

我们的教课书和新闻媒体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理解,简化了发明的过程,加上专利局为了明确权责,也一刀切地分割了发明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最终,我们只记得了爱迪生的电灯,瓦特的蒸汽机,莱特兄弟的飞机……

客观的讲,人类演化机制不希望复杂的事物,对于一项发明,他们记得一个人就足够了,但这种机制又多与我们科学认知相违背,这也是为什么变异只有少数成功一样,发明家也只占少数。

是什么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晶体管,美国人最先研制成功晶体管并取得专利,但在之后几十年中,日本却以绝对优势占领了晶体管等电子市场。

打字机,最早研制出来的打字机的键盘字母排列并不象现在这样,打字效率较慢,随后按键改良后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问题,可直到60年后新字母排列才被运用。

英国直到1920年后还在使用大量的煤气灯,而此时美国和德国的街道上已经使用电灯照明很久了。

这些阻碍不是客观上的,而是主观上的。

利益团体不希望新的技术推广,抢了自己的蛋糕,美国电子厂商生产了大量的真空管,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的时候晶体管横空出世,为了给这些厂商消化库存,美国压制了晶体管的生产和推广,与此同时,日本索尼等电气厂商购买了这一技术生产权,大力发展新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就完全主导了电气市场。

同样的,英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源在市政煤气灯照明上,为了回收成本刻意阻碍电灯厂商的投资。

通过例子我们看到,同样的发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这好比基因演化过程中同样是尖牙基因,分别长在了食肉动物(开放)和食草动物(压制)身上一样。

人类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寿命延长、复合性工作的人力价格增长、争夺资源的根本需求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和繁殖。

例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就以先进的火器枪炮碾压了落后的冷兵器(有资料表明,清军历次作战,都不缺乏火器,大量的火器被用于各条战线上的战争。甚至乾隆年间平定新疆,西征军步兵人手一杆鸟枪或者赞巴拉枪,还有大量的火炮随军作战。即便是骑兵出了背着弓箭之外,还要背着一杆火枪作战。清朝已经有火器营,为什么八国联军入侵时还用冷兵器抵抗?火器让清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清朝军队的肉搏战、射箭等能力迅速下降,最终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然而清朝皇帝并不是想双管齐下,而是认为“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

清是靠骑射发家的,靠着骑射战胜了强大的明朝,所以乾隆年间福康安说骑射乃满清之根本。但主要原因还是武器上存在差距,清军装备火绳枪的叫做鸟铳,五十米开外命中率基本靠信仰了,还有在剿灭太平天国时装备的部分西方的燧发枪,百米开外命中靠人品,而八国联军呢,已装备***,比如英军的1875型恩菲尔德步枪,单发装填无烟子弹,有效射程500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割地赔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种群间争夺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碾压面前,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外交贸易、民族文化等都是浮云。

那些重视科技发展的种族和国家,最终占了便宜。

二战时,德国、日本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也不可能横扫半个地球,庆幸的是,他们科技虽然先进,但并不是对所有国家实现了碾压。

总之,科学技术必须要依附在人这个主体上才能发挥作用,它与国家的人口、地域、体制、语言、宗教没有必定的关系,只与整个种群对科技的重视程序有关。

当这个种群中的大多数人都为科学发展作出努力的时候(这种努力有被动的,比如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为了生存而发明创造,在食物紧张的时候钻研种植等,也有主动的,比如虽然衣食无忧,但仍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地实验等),这个种群必定强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明创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河流众多的国家,北欧出现了水磨技术,而新几内亚却在多年后仍没有(也许是种群主动性差异的原因,例如澳大利亚的达里比族,他们社会极度保守自封,对新技术毫无兴趣,当白人的直升机第一次在这里降落时,他们也只是远远地扫上一眼,便走开了。也可能是人为压制,例如前面的煤气灯)?

研究发明,同样是原始部落,有的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很快,他们能迅速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有的部落同达里比族一样,根本不感兴趣。

我们把时间线放长后会发现,后者渐渐退缩到深山老林,生存优势越来越差,随时都有被消灭和吞并的可能,即使他们生存在同一块区域。

这与演化机制如此相似。

典型的例子还有中国,在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无论在科技创新上还是经济贸易上都远超欧洲,更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当时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远远领先其他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比如最有名的四大发明,铸铁、瓷器、建造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