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夜 科学与资本(1 / 2)

加入书签

根据美国银行法,银行现实纸币100万元,可以反复放贷(款)7次,以至账户上达到1000万元,而其中900万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账户上的数字而已。

金钱的后盾是人类相互间的信任,是对美好未来预测风险的代价(综合收益大于损失的概率不能保证达到100%)。

金钱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几乎完美评价人与人之间交互行为的价值,同样一个桔子,相对得败血症的人的价值与普通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过程通过人与人交互实现,金钱就能体现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区分。

金钱的“公平性”完美统一了全人类交互协作,同样虚化的政治、文化、宗教、法律只能望其项背。

信任是金钱的基础,预期是信任的基础。

与科学推论一样,预期也需要保证结论可靠性的公理、定理和条件,科学技术、法律、文化、道德、信誉、共识都是条件。

**用美元买军火袭击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仇恨美国却相信美元在全世界的共识。

人类早期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过一天算一天,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长远预期,例如没有卫星云图,他们无法预测降水。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人类能够很好的预测未来几天甚至几年的情况,预期一旦可靠产生,信任也随之而来。

股票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你买入一个公司股票,实质上是预期他未来会上涨,用自己的钱冒险投资是对这种预期的信任,这种信任除了预期没有实质保障,没有抵押不当面交易。现在的各种投资行为实质都是这样,这种提前支付和投注必然要有更大的收益,一是它比当面交易存在不确定风险,二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创造的生存繁殖价值也在加速增长,虽然客观世界物质是守恒的,但物质转化更倾向于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例如煤的燃烧虽然只是元素的化学重组,但这一过程产生了人类需要的物质或能量,人类为了维持自身更加有序,必将有更多的能源或能量形式被开发,太阳拥有巨大的能量,人类搞清楚了太阳的能量本质,核能被开发利用成了清洁高效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已经成熟,但以上新能源都存在各自的不足。

核裂变原料虽然稀缺,顶个五十年没问题。煤似乎时间更久。全球范围内天然气的储量还是很大的,页岩气、深海可燃冰都开发出来,可供人类使用几百年。

其余几种已知新能源,在工业规模上无法完全替代煤气油核,一是生物能:首先生物能并不低碳,本质上还是碳氢化合物燃烧释放出能量。其最大的问题是和人抢耕地,很难想象原本就紧张的耕地还要拿出来一部分去种燃料。土地的产能是有限的。

二是水电:地域局限性很大,要建在有落差的地方,而人类能源需求大的地区多在沿海平原。跨区域输电建设成本、损耗高,对生态影响较大。

三是风能、波浪能、太阳能等:成本太高、能量密度低、不稳定导致并网难,是所有新能源的通病。一些发达国家乐于搞新能源,一方面有政府补贴,一方面配合“绿党”"左派"做出环保姿态,同时把高污染的设备生产过程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譬如太阳能电池板)。这类能源的出处在于家用的微型化装置,譬如后院插个小风车,屋顶摆满电池板啥的,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家用需求(家用需求远小于工业生产需求),减轻电网的压力。电力富余时还可以将多余的电出售给电网(日本灾后重建都是这种生态房)。“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也基于此,实现能源的最佳配置。知识大爆炸仅仅是在这一百年内。在这之前漫长的千万年,人类的科学技术基本是停滞的。

因此没有理由乐观地认为煤、油、气资源枯竭时,一定会有新技术革命发生,补上碳氢矿物燃料的缺。

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而不是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至少它受制于科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