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鹿蜀(今日两更)(1 / 2)

加入书签

“交趾郡吗?”杨信心情复杂,满脸苦笑。

朱儁这一手真可谓高明至极,及时递出一个台阶,让双方都能下台。

当然,看似是个台阶,实际上,却是王甫吃了个哑巴亏。

原因很简单,杨信的升迁,并非是“有功而赏”,纯粹是“因事举贤”。

当然,南海郡眼下在叛军手中,杨信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郡守。

但他要头痛的,可不是这个。

南下,那可不仅仅是向南就行。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整编部众。”田丰出言提醒,“所谓‘故土难离’,更何况还是最南端的南海郡……少主,愿意随我等南下的士卒,恐怕不会太多。”

不经意间,他已改了对杨信的称呼。

这自然是认可的标志。

“我知道。”杨信点点头,他头痛的,正是此事。

很快,杨信召集了麾下将领,说明了朝廷调令一事,并让他们各自回去摸下底,看看自家部众中有多少人愿意南下的。

他自己则坐在营中,等待回报。

杨黥先回来,带着满脸苦笑:“折冲屯中,愿随我南下的,不足十之一二。”

“这实属正常。”杨信回报以苦笑。

不多时,徐牧、张猛、麹义等人也回来,都是脸色难看,看来结果也是差不多。

杨信早有心理准备,倒也不是特别失望。

这并不奇怪。

如今的大汉,虽江河日下,整体却还算太平,还没到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凄惨境地,士卒们自然不愿远行。

何况,南海郡位于大汉最南端,气候炎热,毒瘴猛兽遍地,是真正的不毛之地。

真正让杨信心中起波澜的,是九貉,鲜于辅都选择留下。

他们也有各自理由。

九貉是挹娄人,自幼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怕冷而最惧酷热,故不愿南下;而鲜于翊所在的鲜于家,是幽州渔阳郡的大族,他需留在北地,才好庇荫家族。

杨信自然能理解,但要说不遗憾,那肯定是假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好消息则是,张飞、赵诩、麹义、丈八擒豹都选择留下。

张飞是放养惯了,素来行事只凭自身喜好;赵诩忠勇,麹义刚烈,丈八擒豹则无父无母,姓氏都是来自手中的丈八马槊,自然是要紧跟着杨信的。

还有,则是田丰、赵戬也不离不弃,愿意一路追随。

杨信欣慰之余,又望向赵云。

“子龙,却是我思虑不周,万没料到,朝廷竟调遣我去交州……”他神情诚恳,直言道,“若你不愿南下,我绝不强求,更不会有任何想法。”

杨信沉吟着,又叮嘱道:“不过,临走之前,你把《霸王五式》、《子誓新书》等都抄录一份,回家自行修习。待我北归时,必去寻你。”

“哼,”张飞轻哼一声,斜乜对方道,“赶紧走,看见你我就来气……”

赵云不去看对方,抱拳道:“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既已允诺投入少主帐下,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杨信心生感动,也道:“子龙,相信我,你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

将领已定,剩下则是兵。

接着,杨信与杨黥、徐牧、张猛等人商量,最终重编了乞活曲。

杨黥的折冲屯,如今是折冲什了,只留下十人;张猛的冒刃屯也是同样待遇,成了冒刃什;麹义的先登屯缩减为先登队,麾下还有四十人。

不过,看着人多,这四十人中,有杨信本部的二十武卒,还有十余名麹义带来的家兵,愿意跟随他的人,其实是数量最少的。

麹义虽剽悍勇猛,但治军酷烈,性格暴躁,加之前段时间鞭挞士卒之事,士卒都对他畏之如虎,自然不愿相随。

高顺的陷阵队,鲍出的擐甲队,同样各剩二十人,除了杨信的本部,留下的也不多。

徐牧的突骑屯也变成突骑队,剩下的二十人,大多其实是昔年徐荣的亲兵,与他感情深厚。

剩下的人,则由鲜于翊、九貉统领着,回归玄菟郡而去,杨信还给了不少盘缠。

这些钱,却是杨信在县令张畯手中强行搜刮的,反正他和张让早晚也要翻脸,何必与他客气?

在整编过程中,杨信将张飞调到折冲什,给杨黥当裨将;又将丈八擒豹调到突骑队,给徐牧当裨将,算是双方互换裨将。

如此选择,则是他存了锻炼两人的心思,不必拘泥于骑兵或是步兵,全面发展。当然,将张飞放在杨黥的帐下,杨信也有磨一磨其性子的想法。

至于赵云,他成了高顺的裨将。高顺性格青白严明,和赵云却有近似之处,故而杨信先让他作为赵云的导师,日后再慢慢安排。

待一切妥当,杨信望着面前部众,也有种莫名萧瑟之感。

“辛辛苦苦一两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低声苦笑。

算一算,如今的乞活曲,只能算是乞活屯,才一百二十人,人数也就刚过一个屯。

但他很快收敛情绪,重拾雄心。

“兵易募,将难寻……”杨信暗忖道,“我手下兵虽少,猛将却多!当年朱重八能靠二十四人赢下整个天下,我杨信用一百二十人横扫九州,也绝非不可能之事。”

他和田丰商量,准备议定一条南下线路。

若是要去南海郡,直接南下即可。

不过,朱儁在会稽检选家兵,调发士众,杨信却需先前往会稽与他会和。

因此,路线要改为东南行。

路线很快拟定。

自高柳启程,先往东南行,过代郡、中山、河间,济南等郡国,继而再南下,即可到达会稽。

……

第二日,杨信即刻启程。

失期可是大罪,他不敢怠慢,必须严阵以待。

和北上时不同,杨信麾下仅百余人,声势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心态上,杨信北上时如丧考妣,南下时,心情却轻松得多。

剿匪可比对付鲜卑人要容易多了。即便叛军数万,在他眼中也是土鸡瓦犬。

一路行军。

杨信等人白日行军,夜晚则讨论兵法,交流韬略,充实“子誓新书”。与鲜卑几番恶战中,靠人命积累出来的战争经验,正在慢慢沉淀,化为“子誓新书”中的精炼文字。

赵云也求知若渴,发奋学习。

他虽是在高顺麾下,却对徐荣的“尉缭略解”大感兴趣,每日研读不已,还常向徐牧请教,有时问题刁钻,甚至令徐牧都张目结舌,大感头痛。

“挺识货的么……”杨信颔首,在心中暗笑,“论骑兵,恐怕放眼整个三国,能和徐荣抗衡的都是寥寥无几的。”

……

遇山越山,遇河渡河。

路途中,杨黥以脚测距,以制图六体绘制地图,顺便也让赵云帮忙熟悉郡国地貌。至于张飞、丈八擒豹二人,却只能捣乱,帮忙就不必想了。

不知不觉间,已到济南国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