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多难兴邦(2 / 2)

加入书签

所以……

“我不会走的。”周瑞知晓张三丰的来意,但却一口否决了。

这让张三丰陷入了沉默,许久,他问道:“届时先生身陷囹圄,想救你的可能救不上,若是先生愿意,贫道可以来接先生,审判委员会还拦不住贫道。”

“先生固然有死重于泰山,但,希望依旧渺茫。”

“同样通往觉悟,为何不愿活着看到那一天?”

周瑞缓缓摇头,他坐下,让秘书给他的保温杯加了水,一边喝水一边说道:“时势造英雄,道爷认为我有圣人之姿,不过是因为这这个世界罢了。”

“现实世界做不到的事情,我又如何能寄托到一缕绮梦当中?”

“倒不如说。”

“现实世界一旦崩塌,文明就会往毁灭的方向收束,你们的世界线同样要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又如何去帮你们当第三个圣人,完成文明的觉悟呢?”

周瑞一番话说罢,张三丰不由幽幽一叹。

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说道:“先生之死,与文明毁灭,似乎还有一段时间。”

张三丰意思很明确,他们可以打时间差,而且世界线的收束不会那么快,毕竟这不同于文明觉悟,其表现会是陆续的影响,有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段,倒不如说,这样更好。

有世界线收束的威胁在那里,周瑞如果过去,能够更好的做事情。

张三丰的话有几分道理,但这不是改变周瑞想法的理由,普通理由想必是难以推脱了,周瑞便问道:“继王阳明、张居正后,你们应该有第三位圣人才对。”

张三丰知晓周瑞说的是谁。

或者说,在正史当中,那位才是功盖千古,唯有始皇帝能够与之媲美的紫微圣人,但,时势造英雄是有道理的……

“杨子任公是大明中兴重臣,吴杨公学也自20世纪中开始成为天下显学。”

“只是,离正史远矣。”

周瑞微微一笑,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们还认为我去有用吗?那位先生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又凭什么能够做到呢?”

张三丰无奈,只好作罢。

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份香火情,说道:“若真有万不得已那天,先生需要人帮一把,不妨考虑一下贫道。”

张三丰拱手说道,他并没有说怎么联系。

周瑞想要联系的话,自然做得到的,但这也意味着周瑞答应了张三丰的请求,至于那种必死之境张三丰能不能救他……

大明世界线上的天下第一人,岂能以常理度之?

同样经历第二次幻想降临,大明世界线上虽不如李和书中那般碾压,却也没有多么惊险。

虽然他们并没有人皇,但却也群星璀璨。

他张三丰,当不输李新徳。

若非如此,迦南何须在他与姚广孝过来的第一时间就现身警告?且没有出手?

………………………………

………………………………

张三丰挖这个世界墙角的事情,审判委员会并不在意,倒不如说,他们巴不得周瑞直接跟张三丰走,至于那条大明的支线先一步完成文明觉悟,从而让世界线收束?

不可能的。

那条支线上的大明在文明进展上固然更超前,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所遇到的第二次幻想降临,并不那么激烈。

因为大明的那条线上,文明是修了“性”的,是完成了长生革命的。

积蓄幻想的池子里,水是“清澈”的。

而这个世界,被确定为主世界线的世界,池子里已经不能用水来形容了,倒不如说全都是黑泥……

所以。

对于第二次幻想降临,大明那条线打的是简单难度,而他们打的是地狱难度,所以大明在应对第二次幻想降临的时候甚至没有出现人皇。

这是好事吗?

是,也不是,福祸相依的道理在那,华夏文明的确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耀眼得如同昊日当空,但一直顺风顺水,有些窠臼就难以摆脱。

哪怕大明一直在改革,一直在改进,但改革是具备时效性的。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许多东西就会开始积重难返。

例如,长生革命。

长生革命无论是初衷还是其带来的模式,都是对文明有利的,也必须进行长生革命,文明的每个个体才会有觉悟的想法。

可是。

时间一久,长生革命的初衷难免就会被扭曲,踏入修行之路,的确要从自我的修行开始,要先修性再能修力。

但,其实有系统整理方法,和数百年时间的融合发展之后。

对“性”的修行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能够基础的入定,就能开始慢慢修行,虽然会事倍功半,而且经常遇到瓶颈,但依旧会有很多人这么做。

久而久之……

依旧会演变为对力量的追求,那些修道有成的,太多的私心没有,但类似于龙虎山天师府那样,定下传承位次的想法还是有的。

于是数百年的时间,门派林立,文明其实已经开始走偏了。

若非如此。

也就不需要在二十世纪中叶有“中兴”这个说法,如今百年已过,积重又显,张三丰才会想要请周瑞去他们的世界线,帮忙再次改革。

可周瑞即便去了,也只是孤家寡人。

时势不同,周瑞一个人能够做成什么样子?了不起做到张居正那样,但,通往文明的觉悟,是一个张居正就可以的么?

并不是。

在他们这个世界,除了周瑞以外,革命军内部也是有许许多多的理想主义者的,他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当今文明所遇到的问题,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文明该如何前进。

这样一大批有识之士加起来,才是文明通往觉悟的根基所在。

而大明的世界线上……没有。

他们太过于顺风顺水了,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没有经历过文明两度几欲灭亡的浴火重生,大明其实根本就不具备觉悟的根基。

多难兴邦可不是一句安慰的话。

所以,大明是支线,而他们才是主线。

李和写那本书,太过于想当然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