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启航,出海!(2 / 2)

加入书签

史可法此时并未赶到扬州,反倒是与从扬州继续逃亡苏州的弘光小朝廷汇合了。弘光等人当面向史可法问清了陈小七的情况,他们狠开心,这样的守财奴好啊。他们打算着过去就接管部分兵权。

李景身经百战,用兵的速度十分快,干掉吴三桂后马不停蹄渡江攻下镇江,骑兵迅速包围了扬州。并派兵追击弘光小朝廷。

弘光小朝廷这些人可真心跑滴快啊!

他们如果慢上一步就得被包饺子,他们如果不是史可法带着1.5万壮丁拦击追兵,并一举打退3千追兵,他们还真不定的能够跑掉。

陈圆圆率先一步带着金银细软,乘坐小轿赶到了苏州,她可一点也不胆怯,她这些年保养的如花似玉,23岁正直韵味十足之时......,刚赶到苏州,找上陈小七主动投入小七怀中哭了个梨花带雨。

陈小七问清前线变故后,招呼壮丁将陈圆圆塞入轿子中,轮流抬着往江边赶,可坚决不敢扑倒陈圆圆浪费大半天时间。

史可法断路,弘光带着东林党飞奔苏州,赶到时得知陈小七跑江边船上去了。他们也跟着飞奔江边。还好陈小七观风,并未离开,空出一艘大海船给了他们。

弘光召见陈小七,可陈小七不但不给弘光行君臣礼,居然当面数落弘光:“你这个穷鬼,要走了我1.5万精兵不算,你还跑我家里来白吃白喝......,我赚点钱,我容易吗?”(对于这种落难的乞丐,且几乎没翻盘希望的穷鬼,陈小七肯给他们面子才怪呢。且陈小七已经知道他们就是一群嘴炮。)

马士英、张煌言、钱谦益等人眼都瞪邪了,这陈小七可真是爱财如命,不惜给出1万人马赶他们走,也不肯给一粒粮食。?(这样的时代,粮食=兵,没有了根据地耕种,陈小七的粮食哪儿够3万兵消耗哦。他们想要兵权,借机给他们就是了。)

他们可不敢在这节骨眼上对陈小七有意见,且他们不但对陈小七没意见,他们还特喜欢安慰陈小七。这样的人好啊,他虽然爱财,但他并不看重兵权。

钱谦益一个劲的安慰陈小七:“现在养兵的粮食,朝廷一定会连本带利偿还给你的么。”

陈小七已经身在船上,可不怕李景追兵,了不得往海上跑呗。陈小七呛声钱谦益:“你这个穷鬼,去当铺借贷不用当物件滴啊,死当,还是活当,那都得立字据。你没个物件当给我,你把你家小妾先当在我这也成啊。”

嘛呀,嘛呀,东林党一个个眼都瞪暴了,弘光可喜欢这样的土财主了。这样的土财主好啊,他不为了个啥,他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守住一亩三分地就成了。可无论咋磨嘴皮子,兵可以带走,粮食一粒没有。且他们将陈小七惹火了,他们已经被陈小七定性为一群无所作为的疯子。

就在船上热热闹闹谈借粮时,四镇将领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带着十万流民追上史可法,他们在史可法的带领下涌进了苏州城。

可他们前脚抵达苏州城,李延帅三千骑兵追杀了过来。伙药爆破城门,三千骑兵杀入城中。可李延这次遇上的对手是楞头青史可法,一场大战随即展开......,李延错将史可法的壮丁当作了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十万没组织纪律,手无寸铁的流民。

史可法的1.5万壮丁将李延的三千骑兵拦截在了苏州城中,李延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了,他开始突围.......,但在突围的过程中,他的亲兵洋枪队无可避免的丢失了洋枪。

李延突围后,史可法迅速组织城防,他并未想着逃跑。但他受到弘光召见,他带着洋枪赶到了江边。

陈小七接过史可法手中的洋枪,一边揣摩,一边倾听前线情报.......,听到一半,陈小七呵斥史可法:“兵败如山倒,好不易的逃出来,你怎能将兵马留在苏州城中等李景大军围城呢?你这是将1.5精兵拱手让与李景。我真就怀疑你是李景派来的奸细。”

史可法当即与陈小七争辩了起来......,陈小七不爱理睬史可法这种白痴,当即呛声史可法:“一天内,苏州城落入李景之手,你这种不要脸的人请不要再出现在我的面前。”

压根没有等上一天,仅仅大半天时间,李延的后续部队就追了上来,再次炸城门冲入苏州城。

前线消息迅速传来,苏州城军民投降了李延。

听到这样的消息,陈小七一声令下:启航,出海!

可船队并未驶出没多久,弘光与东林党所乘坐的3艘大船相续渗水下沉,史可法等人拼命的召唤前方的船只,可压根没人理睬他们。

就这样,这群本就该死的腐朽被陈小七给淹死了。

当然也有抱着木板逃生的,可又能逃生几个?

佛朗机帆船上

陈来福有些不甘心,他就问小七了:“咱们就这样丢了家业?”

小七已经将步枪拆卸后,又组装了起来,小七一边听着来福废话,一边自言自语:“这么好的火枪,李景为何不配备全军呢?如果他配备了全军,不出一年就能够平定大江南北。”

来福接过小七的话头,说道:“他们要能大规模生产才行呢啊。”

小七点头......,小七对来福说:“我们先找个地方躲起来,一边种地,一边研究火枪。凭我的脑袋,不出半年就能仿制这种火枪。”还有船上驾着的佛朗机大炮也可以通过后膛步枪的设计理念进行改进。

李景拥有的是陆军,陈小七已经考虑机动性较强的海军了。避免强敌遭遇战,寻找空隙地带发展基本盘。(实际就是根据地理念。)

(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