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郊外(2 / 2)

加入书签

偶有农民粗犷的歌喉在辽阔的原野上响起,妇女们劳作的交谈声,孩子们儿玩耍的吵闹声交织成一片,带来了不一样的繁华,也给这喜人的景象增添了不少的生机。

冉安就在这阡陌当中穿梭,他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半年前离开的时候,这田地中还是一片的荒芜,现在都已经有了丰收在即的景象,看来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斜穿出稻田向西就是一片桑树林,远远望去,高低错杂的桑树已经形成了一片绿的海洋。这就是京城有名的桑树林,也是桑树栽种最为密集的地方。据说这里当初也不过是因为有那么几株长势特别好的桑树而已,后来大家都觉得这里对桑树的生长很合时宜,于是,三三两两的,三五成群的,成群结队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这里开始了桑树的种植,于是,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这里是张三家的,用红绳做了标记,那里是李四家的,用篱笆围了起来,那里是王五家的,只在书上涂抹了一些颜料,有的因为时间长了还冲淡了许多。不过即便没有人做标记,大家也都记得自己到底种了多少的桑树,哪几棵桑树是自家的。这里的人们就有这样一种淳朴的美好的作风,世代相袭,以至于后来的墨守成规。

宁丰布行的桑树也在这一带,因为树木众多,面积甚大而闻名遐迩,很多京城的百姓也管这里叫宁丰桑林。

在离开之前,冉安经常来这里,看看桑树的长势,了解了解桑田的行情,还要到自家的养蚕地去瞧上一瞧。因为冉安的尽心负责,这里很少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即便是有什么虫灾干旱之类的,冉安也会带领着大家一起解决困难,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冉家的负责看守桑林的两个头头儿分别是老聋头儿和老瞎头儿,人如其名,两个人一个是聋子一个眼神儿不太好使,按理说这两个人实在是不符合看守的要求,可宁丰布行的冉老爷就是这样的别出心裁,派了这么两个人当这里的负责人,做他们手下的可都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本以为会有很多人不服气,可几年下来,冉家的桑树林不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就连那些年富力强的下人也没有对老聋头儿和老瞎头儿有过任何的不满。这不得不佩服冉林宗的知人善用。

或许有的人还以为这两个身体上有残障的人和冉林宗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知道底细的人都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冉林宗从来不任人唯亲,就算是对杜家那也是尽可能地给与银子上的贴补,至于生意上,还是和其他的一视同仁,但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冉林宗不徇私情起来那也是连杜光耀都要怕上几分的!

冉家的桑林这么多年都安安全全不仅仅是因为两个残障老人的管理有功,更重要的还是冉林宗在京城的威望以及品行。京城里流传一句话叫,就算冉家的桑林没有人护理,那也绝对不会损失一分一毫。这句话的确没有言过其实,冉老爷为人大方,心地善良,好善乐施。但凡有养蚕户遇上了什么困难,只要和他说上一声,他家桑林的桑叶是可以随便摘取的,而且不收分文,在他家的下人方便的时候还负责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的仁义之举还有哪个不开眼的人忍心去偷盗甚至去祸害他家的桑林呢?

答案当然是一个都没有!

冉安绕着宁丰布行的桑林走了大半圈儿,几个下人看到少爷又亲自来查访都纷纷上前问好。冉安和他们热情地打了招呼,不过他并不想在这里多做停留,毕竟他来这里还是有其他的事情的。他的心里早就对一块儿地产生了兴趣,那里背山靠水,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只是因为面积不大,还因为河道弯曲的缘故故而许多人在栽种树木的时候都自动把那里给空留了出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里远离小路,要走上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很多人也就自动地把那里给抛弃了。

冉安早就知道了那块儿地,当初拿了人家的种子的时候心里就惦记上那块儿地了。

今天他就是要去那里。冉安在桑林问一个下人要了锄头,还顺手拿走了一个下人的草帽儿,一副武装之后他怀揣着希望的种子向着理想胜地走去。

一路上冉安的心情甚好,想想刚刚还碰到了老聋头儿,只是因为他老人家正好背对着冉安,所以也就没有和他打招呼。又凑巧碰到了老瞎头儿,只是因为当时他正和一个下人说着什么,冉安也就只好那么匆匆地经过。不过虽然自己离开了半年多,好像这两个老头儿的脾气一点儿都没有改,尤其是老瞎头儿,那训斥人的语气还是那么铿锵有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