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第十二章(1 / 2)

加入书签

.

32

教育局康局长因为身体原因,请求辞去局长、党组书记职务,关系放到市委老干部局,原职级待遇保持不变,医疗、护理、福利等均比在局里好很多。

康局长儿子转公务员的事情,按照阳城市的有关规定,凡是在事业单位担任副科以上职务满三年者,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办理调动。赵瑞星查了档案,康公子目前的副科任职只有两年零八个月,只要再等四个月就可到局机关上班。康局长女儿的编制问题,也由黄一平出面同人事局、编制办、师范协调妥当,拟在一个月后全市事业单位的集中招聘中,专门留出一个名额,以照顾康局长公伤的名义特事特办。如此,黄一平也算对康局长有了交待,将一桩原本棘手的难事,办成了一举多得、皆大欢喜的好事。

当然,这些情况全都瞒着胡春来,只等新局长上任后再行办理相关手续。

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一职,正式进入选拔程序。

按照常规,像教育局长这样的职务补缺,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既然现在有个主持工作的常务副局长,而且胡春来原来就是正处职,又已经兼任教育工委书记,那就完全可以拿到市委常委会上议一下,直接在任命党组书记,再放在市人大常委会例会上履行一个举手表决程序。二种方式,像海北县委副书记的选拔一样,这边暗中内定了人选,那边高举公开、公平、公正的大旗,大行所谓民主推荐、测评、考察,轰轰烈烈走个过场,让广大观众参与热闹一下。三种方式,也是时下很多地方最为时髦的做法公开选聘。真正的公开选聘,倒也不失民主公正。然而,时下在某些地方,公开选聘也渐渐走样。乍一看,这种方式貌似随手撒网、大海捞针,其实也是内藏玄机、猫腻多多。要知道,从制定准入条件到游戏规程,大多已经比照某些意中人照猫画虎,圈定了一个具体范围,那网撒向哪里、针由何处抓捞也都心里有数了。总之,就像台上活蹦乱跳的木偶,最终也逃不过背后那只无形之手的掌控。

对于三剑客们来说,当然希望采取第一种办法,直接任命胡春来接班。或者,顶多走个考察的过场,由组织部派人到教育局晃悠一下,发张表打打勾、填填数字,再随便找几个干部谈谈,私下里早将胡某人排在第一,成功晋位。而对廖志国来说,自然不可能让对手如愿。但是,他也不愿意采取公开选聘的办法,具体原因有二:其一,自从担任市委书记之后,他对前任洪大光那套过于松散的管理方式极不适应,班子里那种过度民主自由的风气,已然让他感觉到一种很强的危机感。他觉得,在阳城这种地方,权力还是应当相对集中,尤其是堂堂市委书记,更加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与强权。因此,他对所谓常委无记名投票、全委会票决,以及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采取海选、公聘之类的做法,基本上持抗拒态度。其二,采取公开选聘的办法,只要操作得严密、周全,虽然可以掌控局面,却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甚至有很大风险毕竟时下的阳城官场,廖志国尚未达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很多方面还要受到反对派掣肘。何况,你搞公开招聘,不光胡春来必然参与,说不定三剑客还会鼓动更多盟友来搅局,其结果更有可能令局面失去掌控,让对手钻了空子。最终,廖志国经与黄一平、赵瑞星反复商量,决定采取第二种方式,在教育系统内进行民主推荐与选拔。

消息传出,苗长林、贾大雄、胡春来不免有些失望。他们期望中的第一种方式,并没有出现。

算了,不就是个破局长吗老子还就不干了,大不了回到学校教书去胡春来有点气急败坏。

唉,采取什么办法选拔教育局长,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人家可以拿到常委会上讨论,也可以私下就拍板决定了,我这个组织部长也没有办法呀。贾大雄叹息道。

话不要这么讲嘛,他姓廖的越是不想让你当这个局长,咱们还就要争这口气不就是民主推荐、测评那一套吗你放心,在教育系统推荐选拔,你还是有优势的嘛再说,最终人选总要拿到常委会上讨论,那时候咱们再和他计较不迟苗长林安慰胡春来。

经过苗长林、贾大雄一番劝慰,胡春来只有重新振作起来,抖擞精神,准备投入战斗。

黄一平和赵瑞星两个人,也是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着手在教育系统系统搅起一场风浪,志在击碎胡春来的局长美梦。

黄一平曾在教育系统工作几年,调到市里做秘书这十几年,同原来的那些领导、同事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教育部门的那些人,看到黄一平先后得宠于冯开岭、廖志国,眼见得仕途越来越向顺处走,总是百般拉关系、套近乎,或借机接近市领导,或向市财政多要点钱物。平常,黄一平每每到了教育界,也是自称回到娘家,大家对他异乎寻常的热情。最近,他频繁往来于教育系统,大家照例很亲热,不免要讨教局长选拔的事情。其中,有人是直言不讳明着打听,也有人是曲里拐弯暗语试探:

秘书长,市里这次玩真还是动假现在动员大家推荐、报名,是不是暗中早就定好了人选

常务副局长胡春来不是早就行使局长职权了,直接将他的那个副字去掉不就得了,还搞这么些虚头八脑的形式干什么

市里搞这种民主推荐,是真要举贤任能,还是仅仅走个民主的过场如果是前者,咱就认真对待。否则,咱连陪着玩儿的功夫都没有。

黄一平听了,笑道:教育局这么大个部门,选拔局长又不是挑两斤青菜萝卜,怎么会不慎重不认真或者,反问对方:难道市领导吃饱了饭没事做,会拿整个教育系统的同志寻开心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有道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黄一平的这种回应,很快就让那些打听、试探者听出了弦外之音,并且随之联想、演绎、生发出诸多不同版本的传闻,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据接近核心层的权威消息称,本次教育局长人选,绝对未曾预定,选拔完全民主、公开,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公正。

赵瑞星与黄一平相呼应,凭借他在组织部工作多年的便利,广泛联络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以及下属有关学校的校长、书记,动员他们响应市委号召,踊跃报名参与局长的竞争,以实际行动接受组织的检验与挑选。他还反复告诉这些人:你们放心,只要你们以积极的姿态、认真的态度参与其中,相信一定会有机会这个,我以党性和人格向你们保证

那些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学校的校长、书记,大多是符合选拔条件的正、副处职干部,原本认为胡春来接班已经是铁定的事实,现在经过赵瑞星这么一动员,心里的那块痒痒肉又开始蠕动起来。他们觉得,别人说话可以不算数,一个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总不至于明目张胆忽悠人吧。

如此一来,教育系统一潭原本还算清静的水,很快就被搅得近乎沸腾且浑浊不堪。

水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很多人开始找关系、通门路,希望冲击教育局长位置。这些人中,不仅包括教育局的那些党组成员、副局长,而且还有阳城师范、中专、农校以及几所省重点中学的校长、书记,甚至连督导室主任都蠢蠢欲动。教育系统外部,也有些官员瞄准了这个把缺,他们中有市委、市府联系教育的副秘书长,几个部的副部长,有关委、办、局、室和下边县市、区的副职,好多人打着曾经做过教师、管过教育的名号。阳城中学的毛校长,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竟然打通了省委梁副书记夫人的关节,梁夫人又找到廖夫人苏婧婧,后者再将国际长途打给黄一平。阳城中专书记老丛,将关系通到北京某部,又通过部里找到龚书记,省里电话径直打给了廖志国。没想到,一个局长位置的空缺,很快便形成群蜂逐花的效应。不几天,机关里就传出一些风声,教育局长人选由胡春来接班的一边倒倾向,转而变化为多种可能并存。

黄一平、赵瑞星设计的第一步目标初步实现既然胡春来不再是局长的当然人选,那势必就成了其余众人的竞争对手。俗话说,官场如战场。官场上的竞争,有时往往会比战场更富有血腥味与戏剧性。阳城教育局长之争,很快就转化为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而且大家的攻击目标首先就是胡春来。攻击的办法,无非与对待廖志国大同小异明处有枪,暗处有箭。于是,一批批匿名举报信雪片般飘洒开来,上自京城、省城的重要领导,下至市委书记廖志国、纪委书记何长来等等,反映的问题从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到公款吃喝、生活腐化,甚至一直追溯到他担任中学老师期间,曾经将将食堂里的一箱豆瓣酱据为己有。表面看,举报信上的那些内容,掌握得既具体又准确,估计真要查下来,却又不知几成是真事。当然啦,这种信寄给廖志国、何长来,也算是对症下药、处心积虑了。紧接着,就有类似内容的小道消息,非典病毒一般在民间传播,把个胡春来说得连地痞、无赖、流氓、恶棍都不如。

陡然间,胡春来就像被人剥光衣服一般,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33

很多寄到京城、省城状告胡春来的举报信,包括寄到何长来等本市领导手里的那些,最终都转到了廖志国那里。

对于那些来信,廖志国全部仔细看了,分别作了批示,有些还用笔划了杠杠,最后全交给了黄一平,说:分分类别,拣几件有些实质性内容的线索,让赵瑞星结合民主推荐与测评情况,在考察时重点了解一下。这个分寸如何把握,由你全权处理,不必请示我了。

黄一平当然明白廖书记的意思。

作为堂堂市委书记,因为政治上的某种需要,希望修理一位下辖部属,已然是一种不太阳光的心态。现在,又要采取不那么光彩的手段与办法,怎么能够亲自操刀进而手染鲜血呢黄一平身为领导秘书,面对如此敏感的事情,必须挺身而出充当枪手,而且不能让书记把话说得过于直白露骨。此类事体,即便说不上阴损,至少也不是什么阳谋,一切皆应控制在朦胧与暧昧状态,心照不宣。否则,就是自己这个秘书的愚蠢了。

康局长在教育局长位置上一蹲多年,领导班子与下属单位也是多年未动。这次更替,不仅需补充主要领导,而且涉及到整个班子,甚至连几个下属单位也要随之调整,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况且,教育局是个重要部门,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事关整个阳城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更事关阳城未来若干年教育事业的走向与兴衰。为此,市委专门从纪检、宣传、审计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协助组织部参与其事。

此次行动,名义上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贾大雄统领,实质是市委书记廖志国幕后掌控,市委副秘书长黄一平总协调,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瑞星具体实施。

赵瑞星领衔的工作班子,浩浩荡荡开进教育系统,大张旗鼓地搞了一番动员,然后便按照局机关、下属单位、托管部门进行切块,分别组织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动员,以及广泛的民主推荐与测评。教育系统不少人感觉迷惑:选个局长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事实上,赵瑞星这样做的好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个方向同时出击,总能找到攻克对手的薄弱环节。推荐、测评结果出来,很快筛选出一批考察人选,其中有的是局主要领导人选,有的则拟作为局领导班子成员或下属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经过一番搅拌、稀释、中和,常务副局长胡春来的得分、得票情况,完全在黄一平、赵瑞星的意料之中:排名虽然靠前,却不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阳城中学毛校长、阳城中专丛书记等几个正处职干部,也部紧随胡春来之后,形成紧迫之势。

由此可见,黄一平们设计中的搅局态势,已然形成。

考察名单报到贾大雄、苗长林、秦众、廖志国等几个领导那儿,又分别向其他几个常委作了通报,马上在教育系统进行公示,同时进入考察。

对于胡春来的考察,赵瑞星当仁不让要亲自掌控。黄一平事先专门同纪检书记何长来打了招呼,抽调纪检委一名处长与赵瑞星搭档成一个考察小组。

就像记者写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赵瑞星领衔的考察小组,按照胡春来由近至远的任职顺序,采取层层剥笋的方法,开始寻觅其屁股后边那一根莫须有的尾巴。

凭心而论,初起阶段的考察情况并不理想,尤其不像黄一平与赵瑞星期盼的那样,能够迅速获取到胡春来的问题。

在教育局机关,大家对胡春来虽然没有过于集中的好评,却也没有多少原则性恶议,所指缺点无非脾气暴躁一点,为人傲气一点,有时工作方法简单一点,等等,都是些枝节性问题,对其德、能、勤、绩、廉皆构不成重大颠覆。即使参与竞争的督导室主任,对于胡春来这个竞争对手,也只是进行了一番含糊其辞的否定。看得出,调到局机关这几年,胡春来确实比较谨慎,并未像有些干部那样,一手向组织要职务、权力,一手向下属要金钱、物质,还要不时腾出手来拥情人抱二奶。

局里这块没问题,那就循着胡局长的仕途足迹往前觅,再说,不是还有那些匿名举报信上的线索作参照吗

担任副局长之前,胡春来曾经在阳城中专做过几年校长。

可是,按照匿名信上反映的问题,阳城中专的人都表示不知无此事,或者回答不知道。不过,从那些人闪烁不定的眼神中,赵瑞星判断,胡春来可能在中专做过工作了。也难怪,中专是局里的直属单位,虽说也是处级单位,可大到领导选用、财务物资调配,小至进个普通教师或评个职称,皆要完全受制于局里。大家都知道胡春来有可能做局长,谁还敢在这个时候得罪他呢

黄一平决定给中专的丛书记打个电话。他同后者并不太熟,但知道龚书记秘书给廖志国打的那个说情电话。

你的事,北京同省里打了招呼,省里又给市里说了,廖书记很关心,这次会考虑让你动一下。黄一平说。

丛书记连忙说:谢谢廖书记,也谢谢黄秘书长的关心。我也不瞒秘书长,前天胡春来已经找过我,苗副书记也给我打过电话。他们许诺,胡春来当了局长、党组书记,可以给我一个教育工委书记或者督导室主任,师资、招生、器材或财务、后勤等几个方面,随我挑。现在,我听你的话,配合赵部长他们的考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