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晏殊的机会来了?(2 / 2)

加入书签

查!给朕彻查!

说句笑话,没有哪一个官员是经得起彻查的。

一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吕夷简因而被斥责不得祭天大礼,李迪被降为太常卿、知密州。

一朝首相,不能出席最重要的祭天大典礼,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及至吕夷简与王曾的矛盾爆发,两人争相上疏,说自己年迈昏聩,不能理事,乞骸骨。

赵祯再蠢,也知道两人有了矛盾。

特意先诏王曾入宫问道:“公欲再为首相乎?”

王曾受不了重话,辩解道:“老臣行事昏聩,蒙官家不弃,再次简拔为次相,已感激涕零,不敢奢求。”

“那为何朕听闻,政事堂中终日吵闹,以致时有延误处理政务之事?”

王曾直言道:“臣有罪。是臣看不惯吕夷简招权市恩,滥用公器,是以有些争执。臣有罪!”

赵祯笑道:“王公向来稳重,莫要学那谏院风闻言事才是。”

王曾斩钉截铁道:“吕夷简纳知秦州王继明馈赂事,众人皆知,非臣妄言。”

赵祯不愿意偏听偏信,又诏吕夷简当面对质。

于是,两位大佬再也矜持不住了,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在御前展开了一场对骂。

一时间,唾沫横飞,污言秽语不断。

赵祯怒其君前失仪,将他们逐出宫去,另问责宋绶、蔡齐。

宋绶语向夷简,蔡齐间附王曾。

赵祯再怒,尽逐之。

赵祯无奈地向陈琳说道:“你看看,这就是朕的心腹重臣!一个个结党营私,要之何用?”

陈琳笑道:“官家勿忧!朝中人才济济,有的是想进政事堂效力的。再说了,政事堂诸公也不全是结党之徒,晏大人就很洁身自好嘛!”

赵祯说道:“晏同叔资历尚浅,不能服众啊!先以陈尧佐、王随暂代吧!”

见陈琳似乎还有话说,赵祯道:“我知你素不喜参与朝政,此番作为是因为方仲永的缘故吧?”

陈琳道:“官家慧眼如炬,老奴僭越了。”

“朕也很看好方仲永,他日必定是要重用的。但骤然以晏殊为首相,方仲永就不能再掌军了。朕听闻方仲永执掌马军,训练颇有成效,军威日盛。若再有功绩,可独当一面啊!”

甲子,宰臣吕夷简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王曾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参知政事宋绶罢为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蔡齐罢为吏部侍郎,归班。

吕夷简、王曾似乎是级别没降,待遇也没变,但宋朝的官职,前面的都是虚的,讲究的是最后一项,也就是所谓的差遣。以首相次相充任地方知州,可谓是极重的惩罚了。

转眼间,政事堂为之一空。

当日下值,晏殊又让方仲永到他家喝茶。

看着欲言又止的老泰山,方仲永笑道:“岳父大人可是为政事堂之事思虑?”

晏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排位在我前面的几位,尽遭贬谪。这几日,我在朝中很是忙碌啊!哈哈!”

“小婿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我至亲,但说无妨。”

“岳父大人以为吕坦夫为何等人?威望如何?人脉如何?”

晏殊沉吟了一下道:“公允来说,吕相能力出众,实为辅弼之不二人选。在朝中的威望、人脉更是无出其右者。我不如也!”

“那么官家因何要罢免于他?”

“自然是因朋党之争,惧其尾大不掉,未雨绸缪了。”晏殊回过意来,笑道:“你这小家伙,说话毫不爽利!你只管直言老夫人望、才具不足以担此重任就是了,何苦拐弯抹角绕个大圈子!”

方仲永苦笑不已:“不是怕您老人家生气吗?”

晏殊摆摆手:“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老夫这点肚量都没有,焉敢奢望首相之位?

听你如此一说,我倒还想起另一桩事来。若是老夫执政,按惯例你要担任闲职避嫌的。断然没有文武两途皆在你我之手的道理。

也罢,老夫还是当个富贵闲人吧!免得碍了某人的青云之路。”

方仲永忙不断告饶:“若老泰山一心想要争取这个职位,小婿愿意一力成全。”

次日,诏下:以知枢密院事王随、户部侍郎知郑州陈尧佐并为平章事,吕夷简尝密荐二人可用故也。以参知政事盛度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韩亿及三司使程琳、翰林学士承旨石中立并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王鬷同知枢密院事。

地球人都知道,王随外宽内严,才略不济,陈尧佐老迈昏聩,不堪驱使,这一任命过渡的意味显而易见。看来老岳父晏殊的机会真的来了呀!

当然,晏殊的运气还真不是盖的。

虽然没有顺利上位,但也侥幸地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以盛度为首的这一届的领导班子真的是流年不利,仅仅任职一年,几人就全被罢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