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七章 小荷花课堂(2 / 2)

加入书签

“其实总结下来,从古到今的文章无外乎五个层次,通、顺、美、感、深而已。”

晏溶月抱着自己刚刚学认字的儿子也跑来蹭课,笑道:“相公详细说说吧!妾身也想考个状元当当呢!”

方仲永笑道:“如果今后的科举都以文章定输赢,其基本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咱们先从文章的层次说起。

通者,语句通,文理通,人情通。此乃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无需多言。但既然咱的宝贝儿子也在,你们也不妨再听听,终归是没有坏处。

语句通自然是不用多说。若是连句读都不知,别字、病句连篇,何谈写文章。

文理通就要难一些了。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想说什么,然后还要看所用的词句,是否都是围绕你想说的观点组织的。如果不是,大概就是属于文理不通了。

最难的是人情通。其意有三。

一是你要明白写的文章是给谁看的。若是给喜欢考据的考官看,自然是要多用典,力求精准,不可妄言。若是考官是个喜欢风雅的,则行文之时便恣意一些。

第二则是你所站的出发点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遣词造句时更应该注意。若是殿试时,主考为官家,当以臣子、后辈的身份说话,不可教训。安石,你要切记。”

王安石一脸懵逼,我教训官家?这是从何说起?

方仲永心道:你这不知死活的玩意儿,在殿试的时候,好死不死地写了句“孺子其朋”,冒充长辈教训起了赵祯,生生地把到手的状元拱手让给了杨寘(杨察的弟弟)。

方仲永也不解释,继续说道:“这第三点嘛,常见于市井话本。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过,那话本中便是砍柴的樵夫,一张嘴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风雅的不得了。你都有这能耐了,还砍柴作甚?寻一学堂坐馆,或是当个账房也好啊!”

已经变大了的丫鬟猫奴笑道:“原本还不觉得,听少爷这么一说,还真是那样。不过,那写话本的都是些落魄的文人,只怕想不到这些吧?”

方仲永说道:“非也,非也!彼辈虽然没有什么大才,编故事的本事还是有的。只不过,他们深知,去听话本戏曲的,必然是略懂文墨的富家子弟,若真是把乡间俚语照搬,反而不美。因此,为了吸引读者,不得不为之。”

王安石很是鄙夷:“不过是胡编乱造罢了,提他作甚?姐夫,您接着说那顺字何解。”

“顺者,一要顺句式,二要顺情理。

顺句式好理解,也就是在全文中要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不能或文或白,不能忽文忽白。别上句还是阳春白雪,下一句就成了下里巴人。

顺情理,就要难一些了。安石你一向喜欢新奇,行文必力求推陈出新。却不知所谓意料之外者,情理之中也。”

王安石辩解道:“杜工部有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甚仰慕之。杜工部诗风老辣,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当为吾辈楷模也!”

方仲永笑道:“若是有人写出如《柳毅传》那样的传奇,大家也许会赞一句想法独特,但终究还是没有超过我们能够理解的范畴。

但若是有人写到,天上掉了块石头,石头上站头牛,牛说了句‘howa

eyou’。喔,这句是洋文,你好的意思。够新奇了吧,可你觉得靠谱吗?”

王安石毕竟没有在论坛上混过,也没当过水军都督,虽然觉得有些不对,却又不能反驳,只得说道:“你还是说说美吧!”

方仲永继续上课:“要想说明美,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美。真的,善的,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的,我们称之为美。假的,恶的,只能迎合小部分人的想法的,则是丑的。具体到行为来说,则就是优美的辞藻,营造出的美好的氛围,描写出的美好的情感。符合这一条件的,可称为美文也。”

王安石说道:“这跟科举有什么关系呢?即便你是相如再世,太白重生,殿试只考策论,骈四骊六、用典太多是不是不太好呢?”

“通篇都是美文自然不好,便如同一棵树若只有鲜花而无绿叶的陪衬,自然是不美的。但若是只有绿叶,何来美感一说?其中程度,还需要你自己把握。我们再来说说感吧!

所谓的感,意指感人,也就是感染人的力量。如果你能根据主考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去写自己的文章,自然能够投其所好,无往不利。”

王凌薇来了兴致:“相公可知道本次省试的主考是谁?”

“不知道,无外乎是礼部的那些人阅卷,再由朝中抽调一位大佬主考。但你要知道一点,凡有资格当阅卷官甚至是主考官的,无不是资历够老,水平够高,且科场名次靠前的。

这样的人看试卷有个习惯,不喜欢平实,却又讨厌过于新奇。彼辈享富贵日久,对于穷酸气是绝对看不顺眼的。既要花团锦簇,又要言之有物,委实是难伺候。”

王安石点点头道:“姐夫言之有理,安石受教了。再说说最后的深吧!莫不是发人深省之意?”

“是这个意思。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要给别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人读了之后,能够从中有所受益,才能真正算得上好。若是只是一位地追求爽快,最后会剩下什么呢?就如同那啥一般,只剩下乏味与劳累了吧!”

晏溶月啪地一声拍在了方仲永背上:“孩子在呢,说话也不注意点儿!”

方仲永不好意思地一笑:“下次一定注意。我曾经读过两句诗,虽然短小,却真正地是深刻之极。你们听一下,一句是‘天生黑眸,只寻光明’,另一句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汝当效仿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