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大地の鬼哭(七)(1 / 2)

加入书签

很快便到了出发的日子,这项任务对内部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一直到出发前小队人员碰面,余则成才确认了自己是小队内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余则成没有感到十分意外。至于原因,那牵扯到军统这个机构的一些“传统规矩”。

在这个机构里的人一般来说军衔都不算高,就连目前的掌门人老戴也只不过是个少将罢了(死后被追授陆军中将),这当然和部门的大小级别以及编制传统有关系,但并不重要,军统的实际权利与能量大的惊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虽然军衔不重要,大家也基本上都是靠外快发财,但既然有军衔存在,组织内部必然会有基于军衔所衍生出来的人事传统,也可以叫做部门潜规则。

这套规则基本上是这样的:各地省份以及大型都市的军统站站长一般都是少将军衔,而下来的校军是属于过渡军衔,都是留给上级大佬的亲信当站长前铺路的。而上校军衔一般而言都是留给那种深入敌后的潜伏型特务或者暗杀高级目标成功的大功臣的,这也是没钱没背景的人可以靠玩命混到的最高军衔,再想上一步的话,光靠干工作那肯定没戏。

说到这里,大伙儿应该明白余则成为什么对自己带队赴米小队不意外了吧?因为余则成现在的中校军衔比较适合当这个领队,比他高的上校们大多正在执行危险度超高的任务,且能活着干到上校的那些人全是充满“上进心”的工作狂,对这种闲差估计也不太感冒。

再往上的校军和少将就更不用谈了,那都是属于一方诸侯的大人物,在眼下岛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人家正忙着发财呢,脑子有病才会来带队干这种没油水儿的活。

......

一切就绪,50人的赴米小队在总裁亲自到场问候过后便出发了。

先来说说这支小队的人员配置吧。余则成昨天在会上把这些队员粗略的看过一遍,50人小队中除了设计委员会里那两个混子千金外还有三四个总部其他部门的混子,除此之外,只要是余则成能认识的人都是那种计算方面的精英,小千代便是这些精英成员其中之一。同时,50人的小队里几乎清一色的女性,只有2个男同胞表情动作比较拘谨的“鹤立鸡群”。

领导方面除了余则成外还有一个少校衔的副手,这个人余则成认识,曹凯,年龄比余则成大半轮,目前听差于中统局总部,任情报处敌情分析科长,在这项任务中安排这样一个中统的人,自然是为了让其和余则成互相监视。总裁常年以校长自居,在他眼里即使黄埔精英也是小鬼,他从骨子里不信任任何人。说句实话,这种性格是天生的政客,却不是个战争年代合格的领袖。

大伙儿来猜猜余则成等人赴米是通过哪种渠道走的是哪条路线?

1944年这会儿岛国虽然败局已定,但其在太平洋西线的海上军力仍然不容小觑,最起码也在大陆之上很多很多,所以这50人赴米小队自然不会选择水路横跨太平洋去米国,况且米方要求的是“急活儿”,水路除了危险外,耗费的时间也过长。

那么除了水路,就只剩下航空线了。

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大陆根本就没有可以实现搭乘50余人并且安全可靠航行数十小时的运输机。

为什么会这样?没钱买吗?实际上钱是有的,在30年代初爱国运动与思潮占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为了备战而捐款募款的爱国人士大有人在。只不过这些钱最后没用在买飞机上,原因在此不解释了,只说一点就够了,负责战略飞机采购的人是时任大陆空军航空委员会主任并挂职中将的总裁太太。

虽然自己没有飞机,但米方有啊,这本来就是你们要求的任务,你们派人来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米方也很上道,立即安排空军运输部门安排运载机接这支50人小队赴米,而运载机要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

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米国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纯金融国家并逐渐成了世界头号混球儿,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巨大牺牲。

抛开别的不提,米方为了给大陆提供援助物资,特意开辟出的这条驼峰航线其危险程度绝对不亚于任何空军的战斗任务,不知有多少米方年轻且宝贵的飞行员牺牲在这条航线上,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与米方飞行员与机组人员牺牲或者失踪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上。

在长达八百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散落着这些失事飞机的残骸,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即使牺牲在不知名的山谷里,即使尸骨无存,这些米方飞行员不屈不挠与残暴法西斯英勇作战的国际主义精神永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