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康熙的抠门治国法(2 / 2)

加入书签

清朝的宗室贵女共分七等,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山格格、乡君格格和普通宗女格格。

固伦公主乃皇后嫡出之女,和硕公主系嫔妃所出。

太子和亲王嫡出的女儿才能加封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

多罗格格比较特殊,分为县主品级多罗格格和郡君品级多罗格格。郡王嫡女方能封县主品级,贝勒嫡女则是郡君品级。

固山贝子嫡女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嫡女为乡君。

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皆不受封,只称宗女。

另外,庶出之女比嫡出要足足降两等加封,所以博吉利哪怕是亲王之女,照例也只能与贝勒嫡女等同,封个郡君。但若是抚蒙,倒是可以破例提高等级。

最惨的是固山贝子极其以下之人的庶女,也只能称宗女,无法获得封爵。

比如说九贝子胤禟的女儿,因都是庶出,所以将来只能称为“宗女”,顶着个皇室格格身份出嫁。

怪不得这些个皇子一个个挤破了脑袋夺嫡,即使自己不夺嫡,也要找个人支持一下。将来混个亲王郡王,子孙妻女皆能受惠。

这也不能怪皇帝抠门,想想明朝,那些个王爷多不胜数,到了明朝晚年,宗室开支之巨大,足以拖垮一个国家。偏生后代子孙还无法更改祖制,只能养一堆闲人。

清朝倒是很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不许太监识字、用文字狱限制文人势力,使得再阉党和东林党,另外也严格限制宗室爵位,开国之初就定下了八大铁帽子的上限,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最多有八位。

康熙更是进一步压制给亲生儿子的爵位发放,迄今为止,也只封了诚亲王和雍亲王这两个儿子为亲王而已。

这种行为虽然是个渣爹行径,但也确实有效地限制了宗室爵位,减少了国库开支。

还有宗室贵女们的爵位,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分嫡庶加封,但康熙却生生将庶出格格们的爵位压低两等,表面上是以示嫡出之别,实则就是抠门。因为这些宗室贵女一旦获得爵位,那也是领国家俸禄的!爵位越高、俸禄越高!

还有宗室子弟的袭爵,也被严格限制,除了八大铁帽子和少数世职,其余爵位都是世袭累降,通常是嫡长子袭爵,一代比一代低。

更悲催的是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和庶子,得到爵位甚至比宗室庶女还低,而且还必须参加国家的“考试”,俗称“考封”。

除袭爵子弟外,其他宗室子弟满二十岁要参加考封,只有通过考封,才能获得爵位——而且这个爵位往往比较低,而且考试难度不低,要考翻译、步弓、骑弓,每三年一考封,每每挂到一大片,不过没关系,三年后你还可以继续考!考多少次都可以滴哟!

因此,有的是宗室子弟四十五岁还在考试!

一日不通过考试,就永远只是光头宗室。

以和硕亲王为例,一般嫡长子会被封为世子,自然不需要参加考封。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嫡子通过考封最多可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侧室子最多是二等镇国将军、妾侍子最多三等辅国将军。——当然了,前提是要通过考封,而且三项考试全优等,才能受封应有爵位。

以此为基准,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如此严苛宗室考封,清代宗室有爵之人比例就相低了,宗室的开支也同样大大降低。

这就是康熙的抠门治国法则!!

虽然很抠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缩小了国家的开支,对清朝的长久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